董微雯
【摘要】預學是實施“以學定教”的第一步,一年級重在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激發學生預學的興趣,培養預學的習慣。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征,教材特點及教學重點,合理利用文本資源,教給學生簡易可行又有效的預學方法,在豐富多彩的預學練習中激發預學的興趣,實現“學”到“會”的提升。
【關鍵詞】有效預學 預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58-01
“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就是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于“學”,主張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學活動啟動老師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起點展開課堂教學,從而實現高效課堂。預學是有效實施“以學定教”的第一步,有效的預學是指學生在一定目標指導下,根據自己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嘗試性的自主學習活動。
小學一年級學生受年齡的限制,學習經驗缺乏,自主能力和知識儲備量有限,所以這一階段重在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激發學生預學的興趣,培養預學的習慣。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特征,教材特點及教學重點,我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資源,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教給學生預學的方法,在豐富多彩的預學練習中激發預學的興趣,以達到“切實有效”。
一、看看說說,在練說訓練中感知。
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教材內容豐富,畫面生動,色彩鮮艷,學生愛看、愛說,這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如一年級下冊《識字一》,韻文內容是關于春天的四字詞語,插圖里都是有關春天的景物,文中的詞語就包含在畫面中。預學時,讓孩子們欣賞插圖,找找圖中關于春天的景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堂教學中,就讓孩子們從交流看圖說話開始學文,根據回答相機找出文中相應的四字詞語,學生在說話中自然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年級的很多課文都配有連環畫,如《小熊住山洞》、《小壁虎借尾巴》等,學文前,讓孩子們先欣賞這些連環畫,用自己的話講講畫面內容,再讀文中的故事,會讓孩子們更容易地讀通、讀懂這些長故事,同時在自編內容和文本內容的對比中感受語言文字表達的規范性。
二、聽聽讀讀,在聽讀模仿中提高。
一年級孩子的語文預學更應側重聽、讀能力的培養。教材中配套的課文錄音磁帶和光盤是學生進行聽讀很好的預學工具。
漢語拼音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在教學漢語拼音字母前,讓學生先聽聽課文錄音,跟著讀幾遍,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另外,一些篇幅比較長的,生字比較多的難讀的課文,也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中聽聽讀讀。通過聽讀,學生不僅對學習內容有初步的感知,學起來更方便和主動,而且幫助學生提高聽讀能力,增強了他們讀的信心。
三、找找圈圈,在圈劃標注中發現。
“找”課文中不會讀的字詞,不明白的詞句,用各種符號在文中進行圈注。對照課后生字表,找出不會讀的生字,在課文中用“Ο”圈出來,這樣,在讀課文時,學生就會對自己畫出的需認識的字有所重視,印象也比較深刻。同時學生一看一圈就認識了兩遍,對生字的認讀效果較好。老師還可通過其他自創符號指導學生標注,如用“?”在文中有疑難的地方進行標注,以引導學生學會質疑。長期以往,學生就會養成邊讀邊想的讀書習慣。
用符號標注,也方便老師對預學情況進行更快地檢查,老師只要看看學生在文中的標注,就能了解孩子們的預學情況,從而更快地調整教學預設,實施“因學設教”,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四、畫畫做做,在動手實踐中明了。
低年級孩子愛玩、愛動,在預學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語言文字轉化成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在畫畫、做做、玩玩中感知文本內容。
一年級的課文語言有趣、生動,通過孩子們的想象,可以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如:一年級下冊《識字6》,是一組量詞歸類識字,每一小節都展示了一幅風景畫。課前,我讓孩子們先讀讀課文,選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節,認真讀一讀,畫出一幅畫。課中,在讀通課文后,讓孩子們在小組里展示自己的畫,并用上量詞介紹一下自己的畫,然后小組推薦一兩幅畫進行全班交流。在介紹中,孩子們自然地掌握了量詞。
“做”是動手實踐,在實踐嘗試中感受語言所表達的現象或道理。一年級下冊《烏鴉喝水》一課中,烏鴉喝水的原理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很神奇。預學時,我讓學生先動手去做做這個實驗:找一個透明的瓶子,裝上一些水,往里面一點點加小石子,觀察水漸漸升高的現象。課中,在學到烏鴉喝水的辦法時,讓孩子們先來說說實驗的過程,然后再去讀文中描寫烏鴉喝到水的句子,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一年級語文教材中,能進行實踐活動的課文不少,如《影子》一課,可以讓學生先去讀讀課文,玩玩影子,觀察其變化,找找規律。《曹沖稱象》一文,可讓學生先做做水的浮力的小實驗,觀察其現象,這樣對學習課文,解決教學難點有很大的幫助。
五、問問記記,在質疑問難中促思。
學習的過程是“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在預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讀文后提出一兩個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你想問小朋友的問題,把它記在書中或在文中畫出來打個“?”。
如一年級上冊《陽光》一課,在預學時,我要求學生讀通課文,想想哪個地方自己不明白并記下來。課前,我發現有50%的學生在“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這一句話旁打了問號。于是在教學中,我就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請小朋友們認真讀讀課文,找出理由來說一說。因為提出的問題正是大部分孩子心里所疑惑的,所以大家的學習興致很高,紛紛找出文中有關詞句,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逐漸解開了謎團,嘗試了一次讀文解惑的閱讀經歷。
預學的方法很多,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環境會催生不同的方法。不管用的是什么方法,對一年級學生來說,簡易實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師要抓住孩子愛玩愛動的特點,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逐步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
[2]許志松.《課前預學,讓課堂更有效率》(《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1)
[3]馮文秀.《牽一發而動全身——談小學低年段預習習慣的培養》(《考試周刊》201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