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林
摘 要: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水利建設也提出了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要求,在我國當前的水利信息化建設中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本文就目前我國水利信息化發展的背景和現狀進行分析,對水利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研究,提出智慧水利建設的設想。
關鍵詞:水利事業;信息化;自動化;智慧水利
當今社會處于信息化蓬勃發展的階段,大數據云平臺,互聯網等技術被應用各行業,水利行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它涉及的內容以及范圍非常的廣,資源信息種類繁多且數量龐大,傳統的管理模式明顯已經跟不上行業及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亟需通過信息化與辦公自動化建設,將信息技術與水利工作進行有機融合可以指明水利事業的發展方向,促進現代化水利事業現代化發展。
1 水利和信息化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水利事業逐步向著大水利的概念轉化,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推進,對水利信息的處理采集共享方式也發生了質的飛躍,水利行業也面臨著升級換代的要求,通過采用各種信息化的輔助手段,比如采用通信網絡技術,計算機輔助技術,微電子技術,以及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對水利信息的處理,水資源的監控調度,水環境的綜合整治,以及對大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施工建設,這些都是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 水利信息化建設演變過程
在國家的戰略發展指導下,我國的水利事業信息化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度,具體可經歷以下幾個過程,第一階段是20世紀的70年代左右,通過使用小型機和微機進行水文數據存儲編寫,水利信息化的技術在一些水利領域得到了初步的應用;此外,隨著計算機和電子通信業的發展,水利管理中的有些復雜數據運算,就通過計算機來進行處理,水利單位以及科研院所逐步建立起局域網,這一階段初步淘汰了以往國家水利信息利用密碼電報輸送的方式。
八九十年代之后,水利信息化建設逐步進入到了推廣階段,尤其是八五以后網,網絡信息傳輸方式蓬勃發展,各水利單位之間實現了廣域網連接,這個階段,全國范圍內的水利信息化試點工作逐步推廣開來,尤其是在廣東,福建,江蘇等發達地區以及,長江黃河流域等重要防汛區域進行了試點,水利信息化工作建設,并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國在2000年之后出臺了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標志著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實施,基本完成了連接了全國重點,防洪省市流域的水文數據的國家水文數據庫的建設,在這一階段,數字水利工程已經得到了全面的推廣,衛星技術,定位系統以及信息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推廣運用,實現了全國各水利系統的數據傳輸采集處理監視的全過程應用,水利信息的管理實現了文件遠程傳輸,水利信息化在這一階段已經實現了社會化進程的推進。此外,水利行業除了實現信息數據化管理以外,電子政務的概念也在全國水利部門得到了推廣應用辦公自動化也已被全面開始推廣。
雖然我國的水利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依然存在差距。有數據表明,九五計劃之后,我國的水利信息化采集方面又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已實現了包含50%以上的雨量監測及水位監測數據,此外,已完成了全國范圍內80%以上的歷史水文資料的入庫,水利信息化指數包含了電子政務實現程度、以及水利設施的自動化率區域、洪水預警、水資源調度等多項水利工作內容,因此,我國的水利信息化自動化建設工作但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
3 加快發展水利信息化重要性
水利信息化的建設對于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協調實現農業工業節水化提高社會資源共享率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系統的構建使用可以提高水利數據信息處理采集的實效性,提高水情預報預測的準確性能協助相關部門實現治理水在的方案,提高水利管理決策水平,尤其對于水資源匱乏地區能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促進經濟平衡發展。通過實現對水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保護,可以拓展水利信息化的廣度深度,改變以往水利建設中單純以開發水資源為重點,逐步向著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開發轉化,改變此前單純進行水資源的水質水能和水量監控實現對水資源的統一調度統一配置和統一管理,而實現水利信息化則是實現這些工作的重要技術保障。
4 辦公自動化系統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礎應用平臺
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立內外部通信平臺和信息發布平臺,實現各類水利信息共享、水資源調度、水環境治理等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和工作流程的自動化,實現協同辦公。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應用,提高行政部門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為智慧水利的建設打下基礎。
辦公自動化系統功能分為兩大類:通用辦公及系統管理類、需整合的業務管理類。
通用辦公及系統管理類包括:個人辦公、公共信息、行政事務、公文流轉、知識管理、幫助、系統管理等。
需整合的業務管理類包括:水雨情管理、水資源調度管理、大壩安全監測管理、水利泵站運行管理、閘門運行管理、科研管理、水環境治理管理、檔案管理等。
5 現代水利信息化建設的新趨勢智慧水利建設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國家產業升級的需要,智慧水利的概念成為水利事業信息化自動化建設的發展趨勢。水利信息化建設是十三五時期的重要任務,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實現的水資源的深入開發及利用,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智慧水利建設的任務所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通過將靜態的水利數據以及設備終端和人通過電子信息化手段有機融合在一起,達到對水利信息的高效便捷管理,智慧水利的應用涵蓋了水利管理中的供水排水、水環境、水資源、防洪減災、水文水質等各方面的工作,使得水利管理更加時使化與便利化,對水利系統的應變決策能力起到了大幅度提升的作用,使得水利管理的水平朝著扁平化智能化與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這項工作的開展包括幾個重要環節:
5.1 建立水利數字中心
水利數字中心的業務包括水利基礎數據庫檢測、水利數據檢測、以及各業務輔助系統和子系統等。通過水利檢測中心水利部門包括可從地下、地面和空中等多個角度實現監測,使得多維度監測重點水利工程得以實現。
5.2 建設水利基礎數據庫
各級水利部門可以依托測繪局的基本信息,進行對水利空間數據庫的建立完善,通過該項工作的實施,可以將全省道路和河流信息安裝行政區劃進行記錄,包含收集所有基本水利信息。同時通過記錄的信息進行水文地質類型區成果建設進行用水取水許可的統計、落實機井普查工作,實現地下水監測更新、做好水利統計年鑒、完善投資水利數據,進一步升級水文數據庫和升級水情。在做好此類工作的基礎上,在實現水利專業數據庫的建設,比如防汛抗旱、防洪工程、大型灌區、飲水安全等子數據庫以備后期工作調用。
5.3 實現數字水利系統建設
通過建立數字水利系統,實現對主要對供水和用水在各行各業中的變化記錄、進行對地下水超采的限制以及實現對溶泉域水資源的保護等。通過使用數字水利系統可以對各水文及雨量站監測數據進行收錄從而實現建立水文數據庫;水利部門可以通過系統的使用分類管理水利工程建設,并進行相關水利建設信息的查詢。以此實現對地下水的開采、水資源的分布的全面掌,并對供水用水的變化和水文地質等相關信息實現分類查詢管理;通過系統可以進行水利檔案和文檔的管理,對歷年水利工程規劃、分布、招標、投資等做存檔。實現地表水資源信息管理,記錄歷年例如降雨蒸發、取水戶用水、地表水工程等數據水利基礎信息實現對地下水以及地下水資源數據,并的實現數據匯總和分析檢索功能;此外,還建立健全了水利數字化管理的業務子系統,例如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資源管理、水文信息、等方面的信息都可在這個信息系統中查找。
6 結語
水利管理實現數字化與信息化管理是產業升級的需要,對促進生產力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水利管理工作通過實現數字化的建設,實現各個環節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楊宇,談娟娟.水利大數據建設思路探討[J].水利信息化,2018,(2):26-30,35.
[2]高海波.淺析"智慧水利"系統設計[J].中國科技縱橫,2017,(1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