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芳
摘 要:目前,我國會計正在由對外報賬型財務會計向對內經營管理型的管理會計轉型,會計轉型要求高校培養(yǎng)“業(yè)財融合”的會計人才。本文擬從會計學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能力要求、《管理會計學》課程設置、《管理會計學》課程實踐教學等方面,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對我校會計學專業(yè)《管理會計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轉型; 管理會計;問題;分析
目前,會計由對外報告型向對內管理型轉型之中,要求高校培養(yǎng)“業(yè)財融合”的會計人才。根據我校《管理會計學》課程教學實際,對我校會計學專業(yè)《管理會計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如下分析。
1 人才培養(yǎng)方案培養(yǎng)目標及能力要求不符合會計轉型的要求
1.1 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存在的問題
我校會計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本專業(yè)培養(yǎng)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掌握會計、經濟、管理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具備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誠信品質和社會責任意識,具有實踐能力和溝通技巧,能夠在工商企業(yè)、金融企業(yè)、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yè)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創(chuàng)新型高級專門人才。
上述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只強調了培養(yǎng)會計核算方面的會計人才,沒有提及經營管理方面的會計人才。
1.2 人才培養(yǎng)要求存在的問題
我校會計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要求:本專業(yè)學生主要學習會計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會計方法與技能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問題的基本能力。
畢業(yè)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和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掌握會計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國內外與會計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以及國際會計慣例;
4)具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信息獲取能力及分析和解決會計問題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fā)展動態(tài);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
上述人才培養(yǎng)要求強調會計核算能力和其他能力,也沒提及企業(yè)的經營業(yè)務管理能力。
2 《管理會計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我校會計學專業(yè)《管理會計學》課程目前還是定為專業(yè)選修課程,2個學分,周課時2節(jié)。顯然,在目前會計轉型背景下,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應該設置為至少4學時和4學分。
3 《管理會計學》課程的內容交叉重復
《管理會計學》課程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與其他課程內容存在許多的重復。《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學》課程的內容交叉重復,并且重復的內容很多,具體如下: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可能交叉的內容包括:變動成本計算法、標準成本制度、作業(yè)成本法、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日常業(yè)務預算、差異的計算、經濟批量;而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可能重復的內容有:如貨幣的時間價值、存貨管理、全面預算、長期投資決策分析、資金需要量的預測、經濟批量、銷售預測、利潤預測、預算、資本成本的計量、經營杠桿。對于這些內容的重復講解,不但浪費了有限的教學資源,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果是一個教師同時講授兩門課程,還能有所側重。如果不是,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
4 《管理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tǒng)
目前,管理會計的教學大多采用“教師主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一般仍是運用原理教學法,教師注重課堂講授,課堂講解大部分內容,然后讓學生進行習題演算。沒有結合企業(yè)實務來講授相關知識,因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很多學生都質疑,自己學的這些理論性這么強的知識在實踐中有沒有用。這樣對理論知識循規(guī)蹈矩式的講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是消極的信息接受者,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也覺得課程枯燥乏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 《管理會計學》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我校《管理會計學》課程的考核標準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平時40%,主要取決于學生課堂表現、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期末60%,主要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考試內容幾乎就是課堂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很少設計結合實務的案例分析題。學生通過努力復習,可以考取很高的分數,但是往往不懂得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種考核方式只能測試出學生的應試能力,不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 《管理會計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充分
目前我校,管理會計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的學時數很少,有一些專業(yè)方向甚至沒有。像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會計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在上完理論課后,往往都配套設置有10-20個學時左右的網中網的實訓教學,教學過程非常完整,而管理會計的實踐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管理會計學》課程的課內實踐課時很少,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課外實踐幾乎沒有。實踐課也只是教師出一些習題,讓學生自己做題目,通過題目做出相關決策。管理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考察的就是學生面臨不確定因素時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目前這種實訓課根本無法讓學生體驗管理會計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無法激發(fā)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7 《管理會計學》課程雙語教學尚未開設
目前國家正在實現戰(zhàn)略“一帶一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越來越多企業(yè)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成長為國際上知名的跨國集團;國外的企業(yè)也不斷進入中國開展經營,成立了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yè)。這些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們的學生在掌握扎實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還得能用外語熟練地表達、運用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因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多采用雙語教學。尤其是管理會計這門課程,更應該采用雙語教學。原因在于,管理會計的理論來源于西方,西方的理論與實務遠高于國內的發(fā)展水平,而雙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采用原版教材,使得學生能接觸到最詳實、最新的管理會計理論,而中文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內容上有很大的壓縮,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準確理解。
8 《管理會計學》課程師資隊伍素質不高,“雙師型”教師不足
目前,我校的師資大都是從高校畢業(yè)的,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這也是導致師資隊伍建設的瓶頸。《管理會計學》課程的教師更是如此。具備管理會計師資格的教師很少,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另外,也沒聘請校外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的CFO等社會人士來校任教。目前我校教師死法深入生產管理一線,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掌握新動態(tài)。也沒在暑假期間下企業(yè)鍛煉,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和所帶課程,參與企業(yè)管理與財務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國論文網 /2/view-430506.htm.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