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晶
摘 要: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學正在迎來重大改革,在這一巨變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形成新的教學理念。互聯網對高校教學的深刻影響表現為將使教學情境、師生關系和教學流程發生改變。這對于高校而言將是挑戰大于機遇,因此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聯動,形成合力作用,以應對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改革;應對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警官學院院級教研項目“互聯網環境下刑事訟訴法學教學創新”之階段成果。
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高校應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這一重要信息的釋放意味著高校教學將迎來、其實是已經面臨巨大改革,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的新理念;互聯網對高校教學的深刻影響;學校、老師、學生在這一波改革中應如何應對。
1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教學的新理念
教育的本質是根據社會進步的需要,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為社會培養人才以促進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大背景之下,將對教育的模式、資源分布、方法等產生巨大的、甚至是顛覆式的影響,但是教育的本質不將改變,教育的本質仍是以人為中心的培養活動。但是這一巨變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形成新的教學理念。
1)“互聯網+”教學理念強調師生作為個體的共同價值。“教學中的師生價值主要表現為師生雙方個人價值的生命性和個體內在的文明素質。互聯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因此,首先有高水平的個體,才會產生高水平的集體,形成集體智慧的前提條件是個體智慧的生長。”在“互聯網+”之大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學生不再是教育的消費者,而是創造者。互聯網尊重、鼓勵、強化和凸顯了這種個體價值。
2)“互聯網+”背景之下,教師尤需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在“互聯網+”之情境之下,教學資源極大豐富,教師個人不再似以往年代那樣是教學資源的壟斷者,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面對一出生更浸泡在信息社會中成長的一代,教師在網絡上獲取海量資源的能力甚至還弱于學生,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似乎發生了主體翻轉,那么教育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學校存在的意義何在?老師的價值表現在什么方面?在這一歷史性的變革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使自己成為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對此下文中還將論及。
3)具備良好的師生共同創新的氛圍。高校教學就是師生合力進行的創造性勞動,“互聯網+”背景之下,這一“創造性”表現地更加明顯:一方面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學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通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增強對新事物的接納度和敏感度,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鼓勵其以多視角觀察世界。
2 互聯網對高校教學的深刻影響
1)教學情境發生變化。傳統教學情境的常見特征為:一個教師、一本教材、一個教室、一群學生,在這個場域中,知識來源途徑較為單一,學習場地相對固定,知識流動的方向具有單向性,且教學的目的基本限制為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讓學生理解消化教材上的知識點,并盡量讓其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但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教學情境變化巨大:知識來源途徑多樣,海量信息可供提取應用;學習場地靈活方便,幾無局限;知識流動的方向呈雙向性,且教學的目的不再滿足于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是更看重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斷強化自學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2)師生關系發生變化。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是知識的壟斷者和單向輸出者,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之下,知識的獲得較之過去方便快捷得多,許多以前必須依靠教師解惑的問題,輕點鼠標即可輕松獲取,并且就從網絡上獲取信息的能力而言,許多學生甚至還勝教師一籌,在此種背景之下,必將對師生關系產生重大影響。互聯網時代的師生關系或許定位于教師引導之下的師生合作關系更為恰當。
3)教學流程發生變化。傳統教學偏重于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對于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評估、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有限,在當今信息無限豐富的時代,單純的知識量儲備已經不再成為評價能力高低的標準,相反綜合運用大腦中的存儲信息,激化想象力和創新的能力卻是稀缺資源。因此在高校的課堂單向的知識灌輸不再是著力點,相反通過互動、交流、知識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才應成為課堂的重點。
3 “互聯網+”背景之下的高校教學改革創新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于高校教學挑戰大于機遇,因此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聯動,形成合力作用,以應對挑戰。
1)對學校提出的要求。學校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各種教學軟硬件的提供者,“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學校應首先拿出各種新的應對之舉。學校必須加強涉及互聯網教學的各種軟硬件教學設施的建設,加大對互聯網教學硬件的資產投入,使教師在應用這些硬件的教學過程中感到簡便高效快捷,提高應用效率和教學效果;同時還要加強各種軟件和平臺的建設,方便教師獲取各種創作素材、制作微課、教學課件及在網絡上對學生教學效果的動態掌握等,同時也要方便學生獲取各種教學資源和信息、在網絡上非常方便地和老師實施互動等等。此外,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互聯網教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術,這一方面應由學校督促引導及提供相關培訓讓教師提高必要技能,另一方面學校也可組建相關的專門團隊或部門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亦可使教師從繁瑣的技術操作中相對解脫,集中精力完成專業、課程內容建設和設計。
2)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在知識的獲取如此快速方便的今天以及未來,教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么?這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教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應當在于其的不可替換和不可取代性,那么這種不可替換性和不可取代性又是因何體現出來的呢?這是因為通過師生之間互動的知識傳遞與其他途徑的知識傳遞相比,其具有顯著的優勢:有情感、有溫度、有體系、有前瞻性。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揚長避短,順應教學改革創新的要求不斷迎難而上、完善自我。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針對學生個體的教學方案設計,尤其要重視教學過程中通過適當引導,提高其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本身也應不斷加強自身業務素質、教科研水平建設,同時不能忽視互聯網相關知識業務學習,并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3)對于學生提出的要求。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提高學生的素質。“互聯網+”教學改革背景之下,同樣對學生提出諸多適應新情形的要求。首先學生應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互聯網浪潮洶涌而至,其中有利有弊,網絡既能給我們提供過去無法想象的方便和快捷,同時也可能讓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流連虛擬世界而難以自拔,因此需要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加強自控能力,用好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其次,需要學生加強對網上海量信息的甄別能力,這一點亦需要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教師的有效指導,否則對海量信息的消化不良以及對不良信息的抗體不足只會使互聯網的利轉為弊。其三,學生還需要加強溝通交流能力。“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不再是知識的單向輸送,而是需要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之上加強與教師、與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并且在這一良性互動過程中讓顯性知識內化為隱性知識,并最終轉化為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芒,周溪亭,李子運.“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的教學新理念[J].中國電化教育,2017(2):1.
[2]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