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前后的100多年,科學心理學誕生,心理學中的三大勢力——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也相繼形成。然而它們所持的對人性觀各不相同。文章對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的人性觀進行了分析,深化了對三大理論的認識,探討了三種人性觀對心理咨詢的影響。
【關鍵詞】精神分析 行為主義 人本主義 人性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164-01
一、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性觀——“獸性”的人
精神分析學派對人性的探討注重人的動物性特征和本能,但也涉及到了人的社會性。弗洛伊德認為,本能需要雖然強大甚至具有破壞性,但可以得到升華,而這是人的社會性的一種突出表現,在他看來,本我由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組成,本我不顧一切地表現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每一個個體必須受到所在社會的約束,本能沖動受到壓抑,被壓抑于無意識,但本能需要源于強大的生理驅力,依然存在且強烈地想實現自己的需要,因此只好改變原來的形式,經過偽裝以社會允許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升華。人的本性決定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人的無意識沖動越能及時充分地被滿足,個體就越健康,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人生就越完整。然而,本我需要并不是都能被滿足的,人生活于現實社會中,必須按照社會規范和準則行事,個體的價值也部分源于他對社會的貢獻,因此有時應該壓抑本我。精神分析學派一方面倡導尊重個體的人格和人性本身,另一方面又認為人像動物一樣受本能驅使,天生缺乏同理心、具有攻擊性和侵犯性。
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注重個體的生物性本能和無意識動機,這使得對人性的理解帶有悲觀主義的色彩,新精神分析學派在傳統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上逐漸摒棄了生物決定論的人性觀,更重視社會文化因素、父母教養、親子依戀等對人性的影響。
二、行為主義學派的人性觀——物性的人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巴普洛夫研究的基礎上認為人天生是白板,環境決定了個體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華生假定人和動物本質上沒有不同,人天生的身體機構和生理機能可以在剛出生時就以特定的方式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出生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所有的嬰兒都一樣,但不同的文化環境、社會準則、家庭教養環境影響了個體發展出某種適應性的行為。就像華生所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適應性行為和非適應性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只要了解目前的行為所處的水平,想要達到的行為所處的水平,就可以選擇合適的強化物使得產生適應性的行為,消除不適應的行為。
三、人本主義學派的人性觀——人性的人
自我實現趨向是人的生命驅動力量,但人在表達機體智慧的過程中,同時需要重要他人的關愛,為了獲得愛,個體有時會按照給予愛的個體的要求行事,這一過程叫作價值條件化。價值條件化使得個體偏離了真正的自己,扭曲了自我實現過程,嚴重的發展為心理疾病,進而阻礙個體成長和發展。羅杰斯認為,只要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尊重接納、共情理解的環境,個體就能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并自我實現。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去價值條件化的過程,咨詢師通過提供溫暖、共情、不評判的環境,幫助個體找到自我的力量,獲得矯正性情緒體驗,并依照機體評估過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四、人性觀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影響
三大流派的立足于不同的側面分析人性、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和治療方式,各有其優缺點。人既是“獸性”的人,又是物性的人和人性的人。人有著先天的生物傾向,同時也有著自我實現的趨向,在成長過程,人類的某些行為確實是通過強化和社會學習產生的。至于心理問題的產生,則大部分由于童年創傷經驗和社會價值導致的自我各部分的不一致,并通過強化形成僵化的應對模式,最終個體無法忍受和解決問題而產生適應發展障礙。心理咨詢則是通過真誠一致,同感理解,無條件積極關注建立和保持一種良好的咨詢同盟關系,在咨詢過程中運用移情分析,自由聯想,系統脫敏等其他各種方法,針對特定問題選擇最適宜的方法幫助當事人。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咨詢師愿意且能夠無條件的接納當事人,不進行價值評判,以真誠透明的自己去“愛”和關注真實的當事人,當雙方以真實的自己相互影響時積極的改變也就發生。
參考文獻:
[1]江光榮.(2012).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婷婷(1991.8-),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臨床與咨詢心理學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研究方向:心理咨詢的過程與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