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柱
【摘要】生態移民是我國為了改善環境惡劣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將部分居民移民安置在適宜農業生產、工業發展地區的一項重要人民安置舉措,也是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關鍵措施。同時,移民區學生由于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改變,往往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借此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對于新環境的適應。
【關鍵詞】生態移民 行為習慣 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移民區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課題編號GS【2017】GHB299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164-02
著名文學家王爾德曾說: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當下的學習水平,還會造就學生的性格,影響學生的整個人生進程與方向。中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間段,也是教師進行德育行為習慣培養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多種多樣的培養方式來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行為方式,并通過豐富的教育方式來幫助學生適應移民區的新生活,成為一個三觀正、品行好的優秀青少年。接下來,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述移民區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道德教育,建立遵規守紀行為習慣
移民區的學生剛剛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環境中,很容易出現焦慮和不適應的情況。因此,班主任對于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應該密切注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對于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讓學生在移民區的教學環境中,充分感受到被認可的自信、認同感和安全感。其次,班主任還應該利用班會時間為學生進行系統化的道德教育。因為移民區的教學設施相對完善,班主任可以利用教師一體機等多媒體設備來幫助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并使學生通過教育過程來培養道德觀念,進而建立遵規守紀的行為習慣。
例如,筆者曾在班級的班會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資源給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筆者通過大屏幕播放一個公益廣告,廣告當中展示的內容主要是:一輛車輛正常行駛在路上,突然,前方有一位老人拄著拐杖緩慢地在并沒有設置紅綠燈的人行道上過馬路,這時,汽車司機主動停車,等待老人安穩走過后,才再次行駛。通過視頻的觀看,筆者請學生針對內容進行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是遵規守紀的良好行為習慣?同學們通過討論和發言,總結出了一系列遵規守紀的行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在校園中遵守規定和秩序,在生活中守法自律,做一個守法遵紀的優秀公民。
2.活動教育,培養勤勞儉樸行為習慣
活動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結合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在生態移民的過程中,國家和地區都會在移民區建立符合當地生產發展的特色農業和工業,以便提高移民區人民的經濟和生活水平。班主任可以結合學校綠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校建設過程中來,在鍛煉中接受教育。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勞動活動中去,并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并通過這種活動參與來建立學生勤勞儉樸的行為習慣。
例如,筆者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綠化實踐活動。由于學校是一所地處沙漠腹地的移民新建學校,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工作。因此,廣大的教師和學生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實踐課的機會,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植樹種草等勞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辛勞,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也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了勤勞儉樸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
3.家校共育,完善言行一致行為習慣
很多家長都會存在一定的教育誤區,認為德育完全是學校的教育責任。其實,只有家庭和學校共育,才能完善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只有家長和學校保持一致的道德教育理念,才能養成學生言行一致的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筆者在工作中發現,由于移民區的建設如火如荼,很多家長投入大量精力在工作和社區建設當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德育教育。于是,筆者要求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信,信的內容主要是家長對于學生現階段學習、生活、行為習慣的總結;學生通過閱讀父母的信件,對于父母總結的內容和疑問進行回復和解答。最終,親子雙方就生活和學習中產生的疑問和不解進行了意見的溝通和交流。同時,筆者還針對無法得到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家訪,要求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寬松的家庭環境,保證學生在家庭和校園當中維持相同的積極狀態,養成言行一致、誠實守信的行為習慣。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內容,而是需要教師進行潛移默化和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移民區作為新興的生活、生產社區,往往具備較高的適應和發展能力。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保證學生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為移民區的未來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李沐凌.三江源生態移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青海大學,2016.
[2]楊炯炯.寧夏生態移民發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