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趙明雨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探索并實踐了校企共建共管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供給側 應用型人才 共建共管 人才培養模式
【課題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JG17DB36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23-02
引言
2015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目的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在傳統的經濟發展階段,強調通過“投資、消費、出口”三方面即“需求側”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經濟的持續增長開始逐漸疲軟。國家從戰略層面考慮,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必須要進行經濟結構改革,從而使生產的各要素之間實現最佳配置。提出要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方面著力,促進供需的平衡,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戰術準備。使供給側的相關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增長[1-3]。同樣高等院校向社會提供什么樣的人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發展。目前,國家倡導工匠精神,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應用型人才的重任,特別是為各行各業提供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質人才和技術服務,也屬于社會供給側的一部分。因此,應該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考慮在供給側實施改革。為了更好地對應用型本科人才提供高校的高質量服務,需要考慮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幾十年的傳統教育,一般是高校教師從理論講解理論,在實踐方面幾乎是空白,而學生最終是要走向企業和社會的,缺乏其應有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因此,創新的理念同樣適用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即“供給側”。
校企共建共管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和創新模式,對學生的培養需要在“供給側”中的“創新”,這一要素的實現主要在教學設計上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創新、教學資源的創新中實現。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共建實驗室、實踐基地方面加大投入,讓教師到企業鍛煉等方法等[4-6]。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大學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一環,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入手,對癥下藥,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教育本身就是供給側,高校的供給側改革正在逐步落實,但存在一些問題。
1.教學資源比較匱乏。教學基本設施、師資隊伍、實踐基地、實驗室、課程體系設計等等都是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而這些資源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比較匱乏。教學基本設施一般比較陳舊,不同于好的所謂“985”和“211”學校,這些應用型高校的基礎設施不是很完備;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背景比較單一, 大都是博士、碩士等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的教師隊伍;實踐基地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大部分實踐基地都是學生去看看而已,不能讓學生真正去實練實操;實驗室建設由于經費的限制,不是臺套數受限就是對實驗重視不夠;課程體系設計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根據知識結構的不同如何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又有利于獲得實現的課程體系,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課堂教學模式僵、教學效率低。目前課堂教學中的教材、教案是主要教學工具,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只是機械的在聽,這樣的課堂很難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固定的,一般教材出版需要1-2年的周期,就是意味著教材一般出版了就意味著有些實踐技術的陳舊和老化,教師手中憑借一本教材跟學生講解的知識和技術就不能與時俱進,學生的實踐知識和能力就不能跟上企業的發展步伐。而企業所需要的是既懂理論又有經驗、能夠用較短的時間適應工作的人才。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提供應用型人才有效供給,實施校企共建共管
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培養應實現社會人才的有效供給。因此需要進行供給側的改革。而供給側改革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有效的資源;要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優化人才培養所需設備和人力資源的配置;加強校企、行業-學校之間的共建共管機制,將人才需求側的資源引入人才培養環節,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良性互動。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該工程有效實施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理念、教學培養過程、質量評價體系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應從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創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創新等方面實現突破與實踐。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本文以沈陽工學院測繪專業為例,探索解決從教育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創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創新等方面制約供給側方面的瓶頸問題,從而促進應用型本科學生培養,使其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滿足企業及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解決人才錯位等問題,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用人需求。打破傳統教學體制下較為封閉的校園式學習模式,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共管”,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獲得實現平衡和高效,發揮高校教師的理論優勢和企業工程師的實踐優勢,同時,在資源方面實現資源共享,發揮企業的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及實踐的強勢,讓學生從中受益,同時,企業可以為儲備人才進行提前準備。
1)校企雙方共建合作理事會制,共同承擔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經沈陽工學院——大連九成測繪信息有限公司雙方共同協商,最終確定,雙方共建“沈陽工學院——九成學院”,同時成立校企共建合作理事會。校企合作理事會主要負責協調校企之前專業共建、課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專兼職教師培訓及聘任、學生實習與就業、技術研發應用于推廣、技術培訓等領域的相關合作事宜。
2)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做到教學資源分享最大化。在校內,企業將在學院內建立冠名的實驗實訓室,并定期將公司這就淘汰的實驗設備提供給校方做教學所用。在校外,企業將為學院提供九成智慧城作為教學及實習基地,并安排相關高級技術人員對學院進行理論和實踐指導。
3)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實習及就業問題“一站式”解決方案。根據測繪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會議商定,在教學安排允許的情況下校方課靈活安排學生赴企業實習,實習內容依據教學計劃結合且的實際項目進行。由于專業特點和工作性質限制,實習時間以安排每年的5-6月以及9-10月,充分做到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雙管齊下,模仿國外高等教育的“學徒制”教育模式,讓學生在畢業時真正達到“畢業即能就業”的真正技能。我院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在完成以上所有課程期滿后,合格者學校頒發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并根據實習、在校和企業表現等,企業在合適崗位安排工作,最終達到校企雙方共同培養的目的。
三、結論
通過沈陽工學院與九成測繪集團共同實踐校企共建共管人才培養模式,從供給側方面真正解決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和對人才的與企業零對接培養。
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 2016(2):12-17.
[2]楊東偉.供給側改革與中國工業未來發展[J].中國工業評論, 2016(2):16-21.
[3]蘭建平.從供給側改革看經濟轉型[J].今日浙江, 2015(12):32-33.
[4]董仁忠.現代高職院校制度研究[M]蘇州: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14:36-40.
[5]張平.合作戰略[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9:25-48.
[6]趙志群.基于真實生產合同的校企合作項目教學[J].中國培訓, 2009(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