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趙剛 劉昌鑫 劉清 涂娟
【摘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重要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修養、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電子信息系統和設備的研發、維護、運營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工程教育認證的基本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之后分析了電子信息專業的人才培養現狀,最后提出了幾點改革措施。
【關鍵詞】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電子信息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基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XJG-16-9-10。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33-01
引言
電子信息類專業具有工程性、實踐性較強,技術更新快等特點。要求學生應具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由知識型人才向創新型轉變,才能更好地符合當代信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條件下的人才要求。因此相關院校要適應時代發展,改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全方位的工程實踐人才。
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
1.1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
專業認證的根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強調學生的學習成果,即聚焦于學生“應該得到什么”,并立足于對未來從業者所受專業教育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的綜合評價,從而為學生未來從業提供基本的質量保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持續改進”。持續改進是專業認證的保障。在認證過程中,通過不斷評價教學實施效果,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并修正有待改進的教學環節,通過周期性評價形成持續改進的教學閉環反饋系統,從而持續地改進教育教學,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1.2工程教育認證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是打造適應工程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二是滿足個性化的人才成長需求,在保證本專業必要的基礎知識前提下,為不同興趣愛好和能力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即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柔性化;三是推動建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質量保障體系,努力提高專業和區域內產業的吻合度,主動加強和企業的聯系,持續反饋和提高專業辦學水平,最終實現校內外聯動的質量保障體系。
2.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2.1專業定位與專業建設不合理
由于受舊的教育觀念和資源分配等的影響,一些院校往往存在定位偏狹、定位過高、定位沒有特色、定位忽視根基等問題。針對培養模式,目前的改進僅僅是單純改變實踐環節的學時,而不注重課程實際授課內容與創新實踐型的銜接,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沒有跟上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需求的轉型。
2.2創新平臺與創新機制不完善
學生創新能力訓練的平臺不夠完善,雖然建立了學生創新團隊和創新實驗室,但受前期的教育模式影響,仍然沒有促使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與課內理論學習的良性結合,學生創新活動僅局限于參加各類比賽,如電子設計大賽等,而且獲獎的人數占生源總數的比例也較低,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難以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
2.3師資隊伍建設不到位
為了滿足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要求,相關專業的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應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進而將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雖然一些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有所改善,增加了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但仍然缺乏既有工程實踐背景又有創新思想的教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針對以上問題,相關院校的電子信息類本科專業迫切需要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提高學生創新教育培養質量。
3.創新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迎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3.1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體化
理論課程必須與實踐課程相輔相成,用理論課程來指導實踐,在理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實施逆推的方法,按照人才培養對創新、創業的基本要求,將不同課程內容對應培養不同的專業能力,例如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針對不同的能力培養,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設置也不完全相同,主要體現在學時上有所不用,例如需要對學生講解并做示例的,安排較多的課內學生,而只需要老師進行引導,可以安排較少的課內學時,其他的內容放在開放性實驗項目中完成。通過對培養目標的解析,圍繞社會對人才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構建按類別設計、按層次施教、按步驟實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3.2課程與教學目標相對應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證圍繞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課程,例如:針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與應用、電磁場與傳輸理論、傳感器原理與應用、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C++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有相應的環節與之對應;針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電路實驗、模擬電子技術實驗、電子線路類綜合課程設計、系統開發類綜合課程設計、專業創新教育與實踐、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與之對應;針對系統設計能力與設計方法,有嵌入式系統開發技術、FPGA系統設計、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認識實習、教學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與之相對應。
3.3增加創新創業課程
為了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體現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應該有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作為支撐。通過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創新創業類公選課、創新創業類專業課、創新創業類實踐等多種形式,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同時,為了保證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效果,專業老師與具有創新創業經歷的社會人員共同承擔課程,例如可以聘請企業導師或具有創業經歷的成功人士,為同學們現身說法,專業教師對同學們進行專業方面的引導,這樣的授課形式更生動,也更具有說服力。
結語
以工程教育認證為指導,貫徹“需求牽引、工程應用、成果導向、創新實踐”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突出工程應用教育,完善理論實踐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校企結合,以社會發展、技術進步、需求牽引和市場反饋,堅持系統優化、穩中求新的原則,形成持續改進的電子信息工程工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光林,曹洪奎,關維國.面向應用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高教學刊,2018(05):163-165.
[2]潘貴軍,黃瑞,王瑋,徐玲芳,王文峰,陳勇.地方綜合性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09):223-224.
[3]梁策,曹立杰,宋維波,祝開艷.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3):233-235.
[4]覃坤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模式探討[J].智庫時代,2017(15):18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