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瀟 靳剛 李占杰
【摘要】中國制造2025集合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的優勢,以自動化、智能化的制造業改造升級為切入點,同時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最終完成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對機械制造領域人才發展的教育,應針對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做好向智能化復合型人才的教育轉型,不斷與市場接軌,改變教育模式,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智能型復合人才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35-02
引言
美國工業互聯網注重信息化生產,與大數據、數字分析密切結合,其發展目的是對關鍵的工業領域進行不斷升級,涉及國際很多行業,不僅僅是機械行業,在航空、醫療、電力等領域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德國工業4.0強調智能化生產,突出生產與市場整合,其發展目的是對傳統產業不斷改造,與傳統產業進行密切結合,不斷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主要涉及到機械制造、電氣工程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針對這一局面,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中國制造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職業院校擔負著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 “工匠精神”的概念,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1.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的轉型升級,對機械加工制造業領域的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其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求具備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職業院校應該將職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慢慢讓學生養成對專業知識的認可、對工作態度的重視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風,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擁有“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推動職業技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整體素質將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由此對應,對所需的各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智能制造工程對人才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發展的方向的智能化,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相融合的集成創新,通過不懈的努力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逐步實現傳統制造業技術人才向智能化復合型技術人才的轉型。
1.2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對人才的要求
圍繞著國家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化等技術的發展,國家要逐步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培養一批龐大的技術人才隊伍,在硬件投入上注入資金,在軟件建設中更新理念,練就本領,打造最優秀的人才團隊。
1.3工業強基工程對人才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要求對核心基礎零部件的設計與制造要有所突破,結束目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研究核心基礎零部件則需要復合型、創造性的人才,這部分復合型、創造型人才則必須具有所對應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1.4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對人才的要求
在國際競爭舞臺上,我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還處于中低級水平。中國制造2025要求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同樣,對復合型、創造型人才所具備的知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中國制造2025機械制造領域教育模式探討
2.1培養高層次“雙師型”教師隊伍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更好地適應產業和崗位需求,確保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實現充分就業,推動我國加工制造業領域的發展。因此,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如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目前職業院校首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必須提高社會責任感,把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滲透到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整體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品質,以適應“中國制造2025”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國制造2025各項工程及各個領域,要求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信息化模式轉移,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在這種“市場化”和“多樣化”的驅使下,要求機械制造領域的各院校,必須培養一大批高層次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來造就中國制造2025所需求的復合型、創造型的人才。
2.2廣泛加強各個領域的合作與融合
中國制造2025指明了五大工程和十個領域將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這些目標的實施,除了對智能信息化的要求外,對諸多的環節也做出了注釋,這些環節在整體中的合作與互動對培養人才的教育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要堅持產學研相融合,堅持走校企聯合,行業聯合的辦學之路。
2.3加強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思維轉變
堅持市場為導向,培養智能制造的理念,逐步實現智能制造思維的轉變。在傳統機械制造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智能信息化的新產品和機械制造技術,按計劃分步驟的進行智能機械制造通識課教育,加強在校學生工業4.0背景下智能制造思維模式的轉變。
2.4校校聯合,學科聯合,加強教研互動
中國制造2025要求在實現宏偉目標的前進道路上必須要加強廣泛合作和融合,校校聯合可以有效地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有利于促進校際教研活動的順利展開;學科之間的聯合,可以促進彼此領域之間更寬更廣的了解和互融,有助于學科間的教研互動,有助于智能信息化得到廣泛普及。
2.5不拘一格,外聘教授進課堂
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需要大量復合型、綜合型的人才,目前,各院校機械制造教師隊伍還普遍存在有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比如,理論與技能的失調,智能信息化知識的相對匱乏,影響了智能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各院校應當不拘一格,廣泛聘請企業及其它社會各部門的能者為師走進課堂,把先進的理念與知識灌輸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