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全 于龍鳳
【摘要】人才培養質量是一所高校生存與發展的首要條件。由于地域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同,各高校在規模發展、歷史積淀方面差距較大,在人才培養質量工作提升上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變軌超車,以獲取更大的競爭和生存空間,是擺在各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以邊疆、民族、貧困滇西國門部分高校為研究對象,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分析癥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方案,以期為其他高校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滇西國門高校 人才培養質量 途徑
【基金項目】2016年云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62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239-02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高低的重要觀測點,也是決定高校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因素。當前,我國高校在布局和數量上已達到世界前列,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1]。對于地處經濟社會、產業行業發展欠發達地區的云南省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先機和資源,已成為各高校共同關注的焦點[2],尤其是滇西國門各高校,由于客觀因素的制約,辦學基礎薄弱,歷史積淀不足[3],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的空間較大,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梳理和完善。
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意義
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生存的根基,是學校發展的魂魄。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強調: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作為高校應當抓好的三項基礎性工作之一。隨著我國不斷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將進入“中國版全球化”時代,人才培養要放眼全球。隨著祖國日益強大和時代發展步伐的加快,社會需求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滇西國門各高校,只有緊緊抓住新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立足邊疆辦大學,凝練特色創品牌,才能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遠。
二、人才培養質量工作有待提高之處
(一)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重合度不高
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供求雙方重合度的高低,對接的越精準,重合度越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就越高[4]。但就從地域、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滇西國門各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重合度對接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處在此區域的行業企業發展規模小,科技含量低,不能代表前沿科技水平;第二,滇西國門高校辦學資金短缺,采取走出去與中東部發達地區企業建立深度合作來打破天然壁壘,辦學成本高,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第三,由于學校服務企業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為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存在的問題有限,難以實現深度合作模式下的共贏。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方往往表現熱度不高,而學校呈現“一邊熱”的現象[5]。從眾多調查結果來看,目前滇西國門部分校企業合作大多數只是建立在“老熟人”、“老交情”基礎上,合作的基礎極其薄弱,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意義不大,合作只停留在框架協議層面上。可見,綜合因素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標準重合度不高,不精準甚至脫軌,是阻礙滇西國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主要短板。
(二)教師隊伍建設基礎先天薄弱
大樓易建,大師難求。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編制較少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得滇西國門高校在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上困難較大,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外地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很難引進,甚至本省高校畢業生也不把到滇西國門高校工作作為首選;另一方面高校發展處于初期階段,師資隊伍基礎薄弱,學緣結構問題十分突出,部分教師對自身職業能力認識提升不夠,重塑的空間不夠理想。由于外源新鮮元素注入不足,內源動力缺乏源頭活水,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維激發不夠,構成了阻礙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又一個短板。
(三)校園文化厚校積淀不足
大學校園文化是全體校園人在長期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形成的道德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的結晶。經驗表明,豐厚的大學文化是影響育人質量高低的主要環境因素。但滇西國門大部分高校辦學歷史較短,發展中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校園文化積淀和建設仍存在有待提高之處,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工作上內源動力不足。
(四)教育教學方法陳舊
據調查,滇西國門部分高校的一些理論課教學方法相對比較陳舊,還停留在“滿堂灌”、“填鴨式”中學教學模式階段,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從頭講到尾,扮演“演員”的角色;學生是客體,扮演的是“觀眾”,課堂教學不需理解,不需對話,拼命記筆記,互抄筆記,抓拍PPT課件,最后考試一卷定終身。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過于模式化、疆固化,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五)教材建設問題諸多
教材是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標尺,也是決定著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關鍵。據調查,滇西國門有的高校使用的教材并不代表學科的前沿水平,雖然建立了一些相關制度,但在教材的質量保障力度不上尚顯不足。同時,校企深度合作不深,雙方定期制定、修改、更新教材的工作難以實現,很多教材都屬于“歷史教材”,而且有的教師為了減少工作量,對所承擔的碩士生、本科生教學中采用的教材是同一版本,教法也如法炮制,無法保證提供給學生那杯水的新鮮度和營養度。除教材知識陳舊外,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也是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主要因素。
(六)助推教育教學發展合力較弱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服務教育教學的設施增補、維護的任務日益繁重,但由于發展基礎薄弱資金短缺,加之隨著審批報批工作流程加大,再者部門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維護、增補保障正常教育教學的工作鏈條延長,削弱了助推教育教學發展的合力,影響了教育教育工作的高效、順利開展。
三、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
(一)探索合作新模式,實現精準對接
滇西國門各高校要高度重視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性,爭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政策支持,充分發揮所處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新模式,深度推進多方合作。同時,各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友會等社會團體的輔助支持功能,挖掘利用社會資源,聚社會之力建千秋之業。各高校也要出臺各項積極政策,鼓勵教師主動走進企業,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精準對接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從而保證校企育人合作工作的實效性、高效性和長效性。
(二)構建教師隊伍建設良性機制
各高校頂層設計要高屋建瓴,充分認識到優秀教師隊伍建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統籌全局,建立良性長效機制,從待遇、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采取“外引內培”及柔性引進相結合,暢通優秀人才引進渠道,將新思想、新思維、新理念活水融入到學校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進程中。優化學緣結構,注入外源新鮮元素,是破解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瓶頸問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三)挖掘內涵文化厚校
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學作為“以文化人”的教養之所,更應將這種文化自信貫穿于大學職能發揮的全過程、滲透到教師育人樹人的全方位,使文化自信在對自我文化發展歷史與現實的理性認知、對已有文化成就與經驗的沉著禮敬、對未來文化發展方向與道路的自覺確信中彰顯明晰。滇西國門各高校要重視學校文化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在提升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凝練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加強教風學風校風建設。筆者認為在組成校園文化精神的教風、學風、校風三者當中,教風是核心,教風好學風就好,二者兼備第三者水到渠成。好的教風學風校風是學校辦學歷史的優秀積淀,是學校的靈魂與財富,如一杯甘甜美酒飄溢芳香,也似天際一顆星辰綻放光彩,它帶給人的教育和啟迪作用是再完善的制度效應可望而不可及,決定著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半壁江山。
(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校青年學生是否成才主要取決于他所接受到的教育質量和水平,而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是站在講臺的那個人,誰站在講臺上,誰就決定了大學的未來[1]。好的老師,好的教學方法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滇西國門各高校,要放眼未來,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實現由“主體到客體”,由“演員”到“導演”的轉變,加強閱讀和對話,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學校要從大局出發,統籌規劃,加大現代化教學設施投入,讓新的教學手段助力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發展。
(五)保持教材知識鮮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滇西國門各高校要高度重視教材在整個人才培養質量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要時刻保持其鮮活的動力。一方面學校要成立教材專家審核委員會,對各二級學院使用的教材進行審核,必須確保優秀教材、高質量教材、國家級優秀教材、規劃教材、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國家主流出版社、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進入課堂;二是學校要積極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校企雙方根據市場需求導向不斷修改和補充教材內容;三是教師要不斷關注科技前沿,不斷把優秀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學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在提升學生學習動力和分析問題解決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為人才培養質量的綜合提升增添助力。
(六)提高教學合力的高效性
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滇西國門各高校的教育教學服務部門在教育教學配套設施增補和維護工作中,默默無聞,扶困救危,功不可沒。高校要建立各種應急機制,建立聯動機制,縮短增補、維護教學配套設施的時間鏈條,主動彌補服務保障工作中的不足,加強各部門間信息溝通的對稱性,助推教學聯動、高效、精準發力,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工作保駕護航。
四、結語
滇西國門各高校要以新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為契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精準對焦,凝練特色,走內涵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為學校實現跨越發展、轉型發展和特色發展注入源源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教育的真諦乃是文化的自我創生[J].教育研究,2012(03):92-94+99.
[2]張建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績效評估的內涵與本質特征[J].教育研究,2018(03):55-61.
[3]胡濤,周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03):9-10.
[4]邢迎春,李龍華.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18(01):175-176+179.
[5]劉理,余三定.論“協同共治”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證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99-102.
作者簡介:
安福全(1972—),男,黑龍江省五常市人,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