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彥
摘 要:新的教育背景下,傳統課堂教學也正面臨革新、尋求突破。目前的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就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為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了幾點措施,為新時期的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教學;改革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1.缺乏結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活動,忽視了興趣養成
低年級的小學數學,對興趣的培養和嚴謹的數學思維養成和數學知識的獲得、轉化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并且興趣的培養將決定學生對以后的數學學習中的認知和態度。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中,教師卻過于重視低年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單一的考試評分評判學生的數學能力、以偏高的知識系統性和邏輯性要求學生,機械的識記和學習更難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更使得學生難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知識本位的教學設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權未被有效利用。作為內部動力的主觀能動性未能發揮有效作用,學習活動反而易使學生產生疲憊感,厭學情緒便來源于此。因此,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缺乏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活動使得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缺失,即便是在短時間內經過機械識記能夠獲得較好的成績,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也失去了最佳時機。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難以有效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目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化,并且缺乏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意識。而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恰恰是學生想象力最豐富、思維能力最為活躍的時期,因此,也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難以產生新鮮感,更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而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更難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都有所欠缺。這種教學背景下,學生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尋求常規做題方法、難以在數學的解題過程中產生更加新穎便捷的問題處理思路。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能力未被有效提升,導致“高分低能”這一結果的形成。
二、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對應策略
1.創建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時間內難以始終集中精力學習,其思維的不穩定性和自律性不足的特點表現得極為明顯。但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恰恰是最高的。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利用學生好動和參與度高的這一特點,構建盡可能多的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在游戲和快樂中成長、學習。在數學教學活動的創建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其性格特點,抓住學生的眼球和興趣。例如,在進行《有趣的圖形》這一節的授課中,教師可以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與圖形的創建、識別和應用活動中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過程中的圖像的表象儲,結合實際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認知和識別難度降低。在本節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便拿出拿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讓學生參與增加直觀感知和表象儲備,為新課講授做好準備和鋪墊工作;隨后,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展示學生熟知的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交通標志牌,讓學生進行識別,并可以通過這一環節滲透對學生安全規則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之后,教師便可以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列舉出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例子,利用生活經驗強化對圖形的認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將新知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課堂的最后10分鐘,低年級的學生易產生疲憊感,注意力難以集中。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進行學習。教師提出圖形的名稱后,組織學生用手比劃出圖形的形狀,使學生對圖形的認知得到進一步強化。
2.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習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中,教學方法既要適應本節的知識特點、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也要適合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教學內容、分析其特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創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僅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真知,更能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為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養成創造性思維,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開展。(1)創建和諧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和猜想。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建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學生留有充足的學習思考時間,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質疑和新的思路,使其不僅能夠獲得知識的疑問獲得針對性的解答,更能夠通過學生的猜想發散學生思維。(2)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產生強化的效果。
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印象。因此,傳統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興趣養成、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足等問題必須通過改革獲得改觀。通過創建教學活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能力,必然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提升,獲得更高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
[1]李盈.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探索[J].學周刊,2012(13).
[2]徐銀弟,姚展儀.用新課程理念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