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時佳
【摘要】音色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在欣賞器樂作品時,應當引導學生多加關注樂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和因為不同演奏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以及在縱向上多種不同音色的復合,這些豐富的音色對塑造音樂形象和表現音樂情緒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學生在樂器上的實踐參與,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音色 變化音色 演奏手法 分析 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09-01
音色也稱“音質”或“音品”。音色由發音體每個音所含泛音的數量以及各泛音的強度所決定。本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中挑選出幾個彈撥樂作品和兩個打擊樂作品,針對作品中樂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和因為不同演奏手法而形成的不同音色,來引導學生研究、分析中國器樂作品,并通過學生的實踐參與,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鑒賞能力。以下分別從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分類進行分析。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古琴、箏(古箏和轉調箏)、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等。
樂器自身音色特點分析:
以十四單元第二十四節中的古琴曲《流水》為例。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因其有七根琴弦,又被稱為“七弦琴”。
古琴歷史悠久,形之于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散音音色渾厚如鐘;泛音音色玲瓏剔透;按音音色時而清越明凈、時而沉渾洪亮。琴音韻獨特,空靈蒼遠,古樸幽深,極具滄桑感。
《流水》是我國最古老的琴曲之一。全曲共九段,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樂曲通過對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繪,抒發對大自然壯麗河山的贊頌,隱喻開闊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欣賞此作品前,教師可邊示范、講解古琴的三種音色和常用演奏手法,邊引導學生分別說出散音、泛音、按音和滾拂、滑音的音色特點,后邀請學生在古琴上分別模仿演奏散音、泛音、按音及滾拂、滑音,并選擇運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來表現自己想要表現的流水狀態。通過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古琴這一古老且神秘的樂器,體驗其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特點,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也能為欣賞《流水》做好鋪墊。
不同觸弦速度、力度形成的變化音色分析:
以第一單元第一節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為例。
琵琶是一種彈撥樂器,音色優美,有松、堂、尖、脆、爆五種音色,琵琶演奏時右手五個手指上需佩戴指甲。琵琶的演奏技巧與指法十分復雜,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指法,會讓其發出不同的音色,右手手指不同的觸弦速度和力度也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從而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十分廣泛,無論是在民族管弦樂團,還是戲曲、戲劇以及群眾性的慶祝、秧歌、儀典等場合都有打擊樂器的出現,并因時代的不同、地域的差異,也形成了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組合。
中國的打擊樂器多為無音高樂器,因其音數、音域不夠和發音短促而難以完成一首有音高變化的作品,如若不能通過音色的變化來表現作品內容,那將是一個不完整且沒有生命力的作品,根本無法得到傳播和傳承。
多種變化音色交織重疊分析:
以第三單元第六節的《錦雞出山》為例。
《錦雞出山》是一首根據湖南土家族的民間音樂“打溜子”改編的樂曲。“打溜子”流行于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帶的土家族,常用頭鈸、二鈸、溜子鑼、馬鑼這四件樂器。頭鈸、二鈸屬鈸類樂器。在鈸類樂器中,因各種鈸的大小,厚薄和碗的大小不同,其音色也就不同,在演奏法上又分為平擊、悶擊、磨擊、邊擊、震音等手法。用不同音色的鈸交織演奏,再以不同的奏法交替進行即可構成一幅縱橫立體的音色圖畫。溜子鑼、馬鑼屬鑼類樂器,鑼類是中國打擊樂器中品種較多的樂器,因演奏對象不同,組合形式不同,表達內容不同,所使用的鑼的種類就不同,且存在的差異較大。除演奏手法不同而造成不同的音色外,鑼面輕擊與重擊所產生的音色差異也較大。
《錦雞出山》全曲設有五個小標題,并借小標題劃分了樂曲的段落。作品通過頭鈸、二鈸、溜子鑼、馬鑼本身特有的音色與多變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多變音色,以及在縱向上多種不同音色的復合,讓欣賞者充分感受到了錦雞的生活動態和土家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樂觀情趣。
音色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音色是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除了分析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等表象性要素外,應當引導學生多多關注音色這一音樂要素在塑造音樂形象和表現音樂情緒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無論是單件或同一種類樂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單一音色”,還是兩類或兩類以上樂器演奏相同旋律所形成的“混合音色”,都可以通過樂器本身特有的音色及其多變的演奏手法所形成的豐富音色,來獲得音樂感知、體驗、聯想,甚至是深層次地理解作品。請不要忽視音樂作品的音色表現和對各種迷人音色的欣賞。
參考文獻:
[1]段妍.探究琵琶獨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音樂表現力[J].戲劇之家,2015,(01):47-48.
[2]鄭英.淺談打擊樂——中國鼓的音樂處理和表現[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3):173.
[3]李復斌.“點狀”音色在中國打擊樂中的表現[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0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