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俊蓓
【摘要】根據目前護理專業特色及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以及生物化學課程的復雜性,本文主要從生物化學教學實踐出發,優化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整合資源加強實驗設計,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出發點,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關鍵詞】臨床應用 高職 護理專業 生物化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5-0228-02
生物化學隸屬于生命科學。通過生物化學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化理論知識,了解整個生命進程中涉及的化學變化規律和與生理功能相關的生化基本知識、理論,熟悉和理解現階段生化方面的研究進展、醫學動態,為健康教育提供基本理論支撐,并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1]。
1.教學現狀分析
高職護理專業的生物化學教育強調的是生化理論知識在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中的基礎,為學生學習護理操作提供理論基礎。根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生物化學在培養計劃中作為專業基礎課。
目前,高職護理生物化學教學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理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便對該門課程沒有了興趣,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在課堂心不在,產生厭惡情緒最終放棄學習。筆者走訪了很多高職院校,基本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學課程知識容量大,名詞概念多,機制較為復雜,不好講授;(2)學生基礎薄弱;(3)教學模式單一。
2.教學思考
2.1對教學對象的反思
生物化學課程針對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重要的基礎醫學必修課程,他們還沒有醫學生物學、醫用物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學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學內容抽象、繁雜、微觀、難學。高職院校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上課氣氛沉悶,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愿學習并且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建立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2.2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作為教師,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包括目前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同時根據教學質量不斷做出靈活的調整。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通過幻燈片、動畫、視頻等展示一些知識點。例如對于DNA雙螺旋結構的演示,相關的復制、轉錄和翻譯機制等都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示。實例教學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綜合思考能力的一種好方法。為了將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具體,教學中結合課堂內容,將實際生活和臨床工作中密切相關的生化知識和技術穿插介紹給學生,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增加他們的生活知識[4]。
2.3實驗教學的反思
實驗教學是生物化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普遍對生物化學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實驗課的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問題,學生做實驗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結果,而是應該知道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所蘊含的基本原理,進而通過理論指導實驗操作。
教師要注意將理論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導向其思維,指導其操作。同時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很重要,讓學生分析某種現象或實驗結果,以及實驗結果存在的誤差及其產生的可能原因,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將學生直接帶入醫院,利用臨床見習輔助課程學習,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醫學前沿陣地,感受到醫院的工作氛圍。比如學習肝臟的生物化學這一章節,就可以讓學生直接在臨床醫院檢驗科見習常規肝功能生化檢測的項目,了解黃疸性肝炎患者的臨床特點和診斷依據,學習怎么樣護理肝炎患者。
生物化學對于臨床護理專業學生是一門難度高而又至關重要的橋梁課程,但這門課程的內容的確復雜繁多,學習難度大,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更為困難。為此,教學老師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等方面對生物化學這門課程進行深入改革,并與多種教學方法相聯系和交叉,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對生物化學重要性的認識,使其能主動地學好生物化學。
參考文獻:
[1]熊偉,左紹遠,林春榕,周靜華.對醫學類本科專業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反思[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591-594
[2]李曉榮.深化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促進醫學創新拔尖人才培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140-143
[3]田野,呂學儒,趙蘊珍.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材改革探討[J].護理研究,2013,(27):3294-3295
[4]鄔敏辰,李雪婷,于皓杰.結合醫學相關知識的生物化學教學法[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772-774
[5]趙霞,袁麗麗,李萍.對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反思[J].職業技術,2011,(2):20-22
[6]張艷貞,陳文,高麗萍.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學“說課”及其教學反思[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3,(2):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