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收益穩、風險低、又兼具一定流動性”備受穩健型投資者的青睞,而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新要求下,商業銀行、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應進行規范投資,減少投資風險和損失,才能真正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資管新規細則出臺從適當放開公募資管產品投資非標;過渡期內老產品可以投資新資產;過渡期內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適用攤余成本計量;MPA 考核將調整有關參數以支持符合條件的難以消化、需要回表的存量非標資產回表;過渡期結束后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妥善處理;過渡期內金融機構自主有序整改等六個方面做了明確的規定。確保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工作平穩過渡,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為我國金融機構的良性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1、理財業務發展快規模大,理財業務不規范運作催生了資管新規的實施。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實質是資產管理業務,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我國居民貨幣財富長期積累和快速增長,銀行存款、購買國債、證券投資基金以及分紅保險等,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投資者資產配置高收益和較低資產風險配置上的資金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要求,為了滿足個人理財投資需求,增強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商業銀行2005年以來陸續開展了理財業務。2017年12月各類非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余額達到29.54萬億元,銀行理財業務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推動利率市場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防范投資風險,加強金融監管的要求。2017年以來,銀保監會持續加大監管力度,銀行理財業務已按照監管導向有序調整,總體呈現出更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業務運作不夠規范、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尚未真正實現“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等問題。自資管新規發布實施以來,在規范資產管理市場秩序、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指導金融機構更好地貫徹執行資管新規,確保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工作平穩過渡,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繼續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規范金融秩序,為進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資管新規細則的出臺對我國金融機構的良性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隨著資管新規細則出臺,市場將迎來提高理財產品相對吸引力、緩解實體企業再融資壓力、提振市場流動性三大利好。具體來說,資管新規細則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壓力,降低資產回表過程對于市場的影響,適度緩解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信用緊縮壓力。商業銀行應積極引導和增強投資者對于高凈值化銀行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推動利率市場化、理財資金的投資范圍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以前一些理財產品通過信托等方式迂回進入股市,如今的理財產品會更加透明,投資者也能更明確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公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簡稱“銀行理財新規”),理財業務新規在“破剛兌、去通道化、去資金池化”的三大核心原則上與此前的監管要求保持一致,核心目的是推動資管業務回歸本源,重塑行業業態,體現金融去杠桿、防風險的決心,有利于資管業態統一規范、和諧共生。理財新規也將對22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銀行理財新規與資管新規充分銜接,共同構成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
資管新規明確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針對銀行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特指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資管新規》明確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以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但必須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雖然政策層面大力推動行業打破剛兌,并提出對于優先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一定的監管激勵。但對于銀行而言,率先打破剛性兌付,并出現產品不能按時兌付的銀行必然遭受到巨大的聲譽損失,導致客戶的流失,進而傳導至傳統業務,對銀行的整體發展造成沖擊。在大中型銀行率先打破剛兌后,中小型銀行能更容易地實行投資者教育,整體行業轉型進度將加快。資管新規還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針對市場保本需求,大額存單或結構化存款可作為保本理財替代方式,加大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營銷難度。
資管新規新規設定單只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單只私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門檻降低,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能承受公募理財產品的風險,同時也表明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在增強。 隨著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大幅降低,也拓寬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選擇。預計理財規模將迎來新的成長機會,對產品創新的要求增大,并且該領域的競爭將更激烈。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6月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為21萬億元,7月末為21.97萬億元,8月末為22.32萬億元。允許銀行公墓和私募理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和權益類資產,讓銀行理財產品更加普惠化。
現行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制度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但規定公募理財產品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資管新規繼續允許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在理財業務仍由銀行內設部門開展的情況下,放開公募理財產品不能投資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9月19日發布了最新修訂的《特殊機構及產品證券賬戶業務指南》明確了商業銀行發行的已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登記的理財產品,可以開立銀行理財產品證券賬戶,在資管新規的范圍內,允許銀行理財直接開設證券賬戶,解決了制度上遺留的問題,公募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大大拓展了,既有利于公募理財產品發展,更有利于公募基金行業發展,資管新規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長遠發展。
資管新規新規細則的落實,進一步細化了銀行理財監管要求,穩定市場預期,合理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范形式進入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并有利于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有效防控金融風險。今后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本行理財業務整改和轉型計劃。商業銀行應發揮在客戶資源、營銷渠道、債權資產以及風控能力等方面的基礎和優勢,進一步提升投資研究和管理能力,加快打造銀行理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