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鳳姑
摘 要: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持續進步,小學教育已經逐漸變成目前我們國家十分重視的對象之一。對于小學生而言,識字和寫字可以看作是閱讀以及寫作工作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未來語文知識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為此,教師理應對此提高重視。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普遍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過于簡單,促使學生們對于漢字反復進行書寫練習,導致學生自身興趣度偏低,進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基于這一情況,必須對于早期教學誤區和策略展開分析。本篇文章將闡述寫字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并對于具體改進策略提出一些合理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寫字教學;誤區;策略
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可以看作是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必須予以重視。所以,教師為了能夠提升教學的質量,理應對分析以前課程中存在的誤區,并采取一些針對性策略進行改進。
一、教師對于學生的漢字讀音缺乏重視
(一)主要誤區分析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因此教師認為學生們只要能夠完成漢字書寫即可。因此為了能夠應付考試,教師便對于學生的漢字拼讀沒有給予足夠高的重視,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完成拼讀完全沒有任何關注。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學生懂得了漢字拼讀沒有任何意義,只要其可以書寫出來即可,這顯然無法滿足未來語文知識的學習。正是由于這方面原因,導致很多學生只會書寫而不會發音。
(二)具體處理對策
教師在開展寫字教學的時候,應當為學生們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促使學生們在進行朗讀的時候能夠做到先認字后書寫。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跟著自己進行閱讀,如果閱讀一些生僻漢字,可以將其標注下來,并用拼音在旁邊標注。之后再對這些漢字單獨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們進行書寫練習。
例如:在進行課文《鄉下的孩子》學習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自主閱讀,如果有遇到生字,可以對照拼音進行朗讀。之后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聯想文章中出現的各類鄉村景物。如此一來,學生們對于漢字的理解將會變得更為深刻,進而增強記憶效果。
二、教師對于學生的漢字筆順缺乏重視
(一)主要誤區分析
部分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的時候,其有著錯誤的觀點,認為學生們在學習生字的時候,只需要多書寫幾次便能夠將其完全記住。同時也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們只要能夠完成漢字正確書寫即可,至于筆順則沒有那么重要。例如,在書寫漢字“日”的時候,有些學生會先寫成一個“口”,最后再在這個“口”字中加一橫。這種筆順方式顯然是錯誤的,如果教師盲目讓學生們長時間練習,只會讓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進而養成不良的寫字習慣。
(二)具體處理對策
在進行寫字教學的時候,雖然需要對學生自己在書寫過程中的體驗予以足夠尊重,但是其具體體驗的正確與否則需要教師予以關注。漢字的書寫正確,并非只是讓學生們反復練習便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是需要給予其一定的方法,讓其自己掌握書寫的筆順規律,從而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例如: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嘗試采用“謎語”教學法。諸如在學習漢字“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向學生們提出謎語:“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大口來張嘴,小口往外望。”如此一來,學生們便能完成漢字“高”的記憶。這種方式既可以調動課堂氛圍同時可以增強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顯然要比學生強行記憶要好的多。
三、教師對于學生的漢字書寫缺乏重視
(一)主要誤區分析
現如今許多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往往將中心放在了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從而對于語文的人文性方面有所忽視。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僅僅關注學生是否完成漢字正確的書寫,至于其美觀度則并沒有重視。如此便造成一些學生盡管能夠完成漢字書寫,但是其字體卻是歪七扭八,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甚至很難認清其書寫的哪個字,對其未來的個人發展顯然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具體處理對策
俗話有云,“字如其人”,從某種角度而言,漢字可以看作是自己的一個標簽,甚至能夠反映出其性格和品行。為此,就暗示更需要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夠寫出一手好字,這對于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有著諸多益處。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個人興趣層面進行培養,促使其對于漢字書寫能夠產生積極性,進而能夠下定決心將漢字書寫美觀。如果學生的興趣不足,對于書寫產生了排斥,往往會采取馬馬虎虎的態度。因此,教師理應采取不同的方式,盡可能提升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幫助學生們化難為易,促使其在實際寫字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樂趣所在,進而愿意自主參與到書寫練習之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的時候,理應走出傳統的誤區,分析不足的具體原因所在。以此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原本看似十分枯燥單一的寫字練習變得更為有趣。如此一來,學生們便會對漢字提高重視,除了能夠完成正確書寫和拼讀,還能做到書寫美觀,進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娟娟.分析小學低年級寫字教學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11):38-38.
[2]張小嬌.提升小學語文低年級寫字教學的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6):1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