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偉大主席習近平就對中國夢以及文化自信做了很詳細的論述。但是,想要讓中國夢得以實現,那么就必須要從文化入手,使得文化自信得到增強。本文將結合一些相關的資料,來試著分析一下高中《文化生活》課融入中國夢與文化自信教學內容。
【關鍵詞】《文化生活》 中國夢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9-0093-02
想要使得中國夢得以實現,就必須要使得中國夢的文化基礎得以夯實,而想要夯實文化基礎,就不得不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其中也因為全球化的原因,使得很多的年輕人都會主動的去了解傳統文化。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逐漸走向成熟,所以對于高中生的意識形態的教育也越發的重要,教師必須要把握好教學的尺度,來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做一個好的塑造。接下來,本文將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這一小節的內容為例,來試著探討一下應該如何將其融入中國夢與文化自信教學內容之中。
一、將中國夢與文化自信融入進《文化生活》教學的原因
在《文化生活》這個小節的教學中融入進中國夢和文化自信,是因為這其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其中之一,便是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更好,它所依靠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經濟,另一種便是文化,這二者的結合便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現如今,國家在物質方面取得較大的發展,接下來,便是需要對人們的精神進行加強。其中之二,便是這樣的融入適應高中生的身心發展。高中生的心理較之初中生而言,更加的成熟,這個時期他們的可塑性是最強的,由此教師就必須要專注這一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好的塑造,而想要學生接受正確的引導,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融入進中國夢和文化自信便是極為必要的事情。其中之三,便是這與《文化生活》之中的標準是相符合的。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之中又增加了《文化生活》這一教學內容,這一教學內容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得學生的文化參與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學生在文化鑒別、賞析以及修養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原因,才更加要將中國夢與文化自信融入進《文化生活》這一教學內容之中。
二、將中國夢與文化自信融入進《文化生活》教學的措施
(一)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
在《文化生活》這一教學內容中,很多的地方都體現出了中國夢與文化自信方面的內容,像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類的,這些都是文化生活與十九大相關的新提法,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新的提法,才使得教師更加要注意這方面的教學。為了使得《文化生活》的教學質量更加有效,教師可以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將一些有關中國夢和文化自信,還有一些文化生活與十九大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相關的內容加入進去,將其進行整合,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二)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為了使得學生有著更高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將中國夢以及文化自信融入《文化生活》的時候,采用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比如說,在教學“永恒的民族精神”這個小節時,便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引導他們提前去搜集一些有關“民族精神”的信息,然后讓他們就所收集的信息、素材來進行演講,如此便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性。或者說,在教學有關中國夢以及文化自信的教學內容時,為了使得學生對于這樣的內容有更深的了解,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方式,將一些老的前輩是如何去追求夢想,或者是如何去實現夢想的情景進行再現,通過這樣方式,讓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然后在情景教學之中,再將教學內容融入進去,以此來使得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得到增強。
(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了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至于忘的太快,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來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比如說以社會實踐作為一個平臺,來開展一些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活動。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將中國夢和文化自信融入進《文化生活》的教學中是極為可行的。教師可以通過豐富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式,來對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行加強。但是教師也必須知道,有關學生的文化自信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徐偉銘.“中國夢”融入高中思政課堂的意義與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1):30-3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16,(07):01.
作者簡介:
張曉明(1982年08月24日-),男,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職稱:中學一級,學位: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