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晴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提到: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無論哪種教育,都貫穿著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學習者和教育影響。杜威強調把“學生中心”作為課程與教育的核心,主張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對美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在美國考察期間,從以下幾方面領略了美國中小學所踐行的教育思想。
一、重視體育
美國的中小學每天都有體育課,課程的形式和內容也非常豐富,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很看重體育課程。筆者所考察的學校位于美國西部的洛杉磯地區,是世界上的地震多發區之一,因此學校建筑普遍為較低的平房,整個校園里,提供給學生鍛煉的操場所占面積較大。學生的體育課很注重營造氛圍。例如,在鷹谷小學(Eagle Canyon Elementary School),筆者看到教師在體育課上組織學生展開一場足球賽,比賽過程中還會播放音樂。在藍天白云下,在綠樹成蔭的大操場上,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盡情玩耍。學校根據學生的需要,從課程出發,統籌安排體育課時。例如在湯森初級中學(Townsend Junior High School),七年級學生的體育課都安排在上午的第一節。
二、豐富的教育資源
一是閱讀資源很豐富。每所學校都有資源豐富的圖書館,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選擇圖書。學校從小學階段開始就非常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通過實施分級閱讀,讓每一種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成長。分級閱讀是美國兒童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完整的評價體系。包括閱讀發展評價體系(Developmental Reading Assessment)、蘭斯分級評價體系(Lexile)等。
二是網絡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并且反饋非常及時。假如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困惑,可以通過學校的網站提問并迅速得到回應,或者進入可汗學院等教育資源網站搜索所需要的內容。各種豐富的在線資源和資源共享技術的成熟,使學生可以非常便捷地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
三是中小學生可選擇的課程非常豐富。每所學校都有大量可供選擇的課程,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出發自主選擇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例如,在湯森初級中學就有“木頭車間”課、樂隊音樂學習課、電腦編程課、藝術創作課等。這些課程不分主科和副科,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
三、學校的品牌特色
以賽達格魯夫小學(CedargroveElementary School)為例。這所學校坐落于康涅狄格州查特奧克(charter oak)聯合學區的中心地帶,是附近五所學區中最大的一所學校,為幼兒園到六年級大約725名兒童提供教育。學校倡導美國國家核心標準,為所有學生提供必要的工具,以實現學術提高,以及為學生未來的大學和職業生涯做準備。
學校力求培養每個學生21世紀所需要的協作與溝通能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與這些素質相關的基本學習技能。為此,學校將信息技術的應用打造成一大特色,使學生在學校中的電腦配備比例達到1:1。也就是說,從幼兒園至六年級的學生,每人都能有一臺電腦供學習使用。這意味著不僅一個學生可以有一臺電腦,更意味著一個學生可以面對一個世界。學生雖然身處教室,但視野卻不限于四面墻內,他們可以在課堂上使用電腦收集來自全世界的信息,并與更多人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
賽達格魯夫小學為學生提供嚴謹細致而兼顧平衡的分層教育,并為分層教育中的優秀學生提供完整的GATE課程(相當于精英教育),推行一個全面的、在校園內得到廣泛積極實施的“Be Golden!”計劃,“Be Golden”是學生要達到的一個目標或獲得的稱號。
四、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關懷
在與賽達格魯夫小學校長的交流中得知,這所學校有近12%的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一起就讀。在美國小學,這樣的特殊教育形式十分普遍,學生在班導師之外,往往還專門配有閱讀老師、數學老師、資深的特殊教育老師。特殊學生在數學課或科學課上,常會留在原班級上課(即不會輕易更換教室),由志愿者家長或者專門的特殊教育老師在旁邊輔導,因此會形成多名教師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的現象。也有另外一種做法是將特殊學生帶離原班級到特定教室中上課。
管窺美國的特殊教育可以發現,美國政府在資金支持方面給予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同等的待遇,不會因為某一所學校的特殊兒童數量多,就多撥一些教育經費。特殊兒童在3歲以后就會由公立的教育系統接管,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份“獨立教育計劃”,學校根據這一計劃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這個教育計劃需要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專家、教師和家長共同簽屬后才能開始執行。進入學齡的特殊兒童,由所在學區安排他們進入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的特殊班級就讀。如果有些兒童一直需要“特殊教育”,那么,這份“獨立教育計劃”就會一直伴隨他直到高中畢業。這一計劃中產生的教育費用,都由政府提供。
五、家長和學校的聯系
美國的家長與學校的聯系非常緊密,這使學校和家長都能更好地認識學生、關注學生、關愛學生。
一是使用便利的互聯網設備與互動應用程序進行家校聯系。如每一位教師的手機和電腦上都有與家長互動的應用程序,教師會上傳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作業的正確率等,家長會在其中反饋學生在家的學習狀態;家長和教師也可以通過此類互動應用程序交流學生的各種情況。
二是提供多種“家長—學校”聯絡課程。如鷹谷小學的一堂科學課上,主題是認識并了解一些植物和動物。學校會提前與家長取得聯系,家長教師聯合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就會安排部分家長跟團學習,和學生一起去大自然中開展實地考察,通過親自感受、多感官協作學習,達到課程目標。
三是家長和學校共同組織節日活動。美國是一個非常注重節日文化的國家。比如萬圣節所在的那個月,學校從月初就開始營造一種萬圣節的氛圍。家長會參與學校節日活動的裝扮、布置、策劃等各個環節,與教師一起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節日環境,把教育滲透在節日中,也把節日文化滲透在教育中。
教育無國界,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教育都應具有一些共同點,即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關心學生,關愛學生。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