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學校墻壁文化是為課程服務的,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孩子精神面貌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他在自己周圍,如學校走廊的墻壁上、教室里,所見到的是什么。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該當成是偶然出現的。孩子們所處的環境,應該召喚他們向往某種事物,教給他們某種東西。”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山東省寧陽縣第一小學結合校本課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墻壁文化內容,彰顯著學校的育人特色,滋養著學生的生命成長。
同時,學校結合自身情況,開設了書法、動畫、民間藝術、“魅力寧陽”、經典詩文誦讀、羽毛球、管樂隊等校本課程。由于學生活動場地不足,故在校園文化的規劃建設上,學校將校本課程與墻壁文化有機融合、整體規劃,科學利用空間,兼顧遞進性、互動性、滲透性原則,力求讓墻壁“召喚學生向往某種事物,教給學生某種東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學生的青睞、家長的好評。
一、講究整體性和系列化
所謂整體性,既包含墻壁文化風格的協調性,又包含其內容的邏輯性。教學樓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墻壁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學校從整體性和系列化上下功夫,讓教學樓及其墻壁文化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學校教學樓有四層,在每層的墻壁文化設計上,均依據學生年齡、心理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再結合中國經典動畫、傳統民族節日、中國民間藝術、中國著名作家等校本課程進行依次規劃,圖文并茂,融裝飾性和教育性于一體。教學樓每層自成體系,樓層間又有一定的遞進性,呈現出一系列的“中國風”墻壁文化。一樓是一年級的學生。為了做好幼小銜接,拉近幼兒園與小學的距離,使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學校設計了《葫蘆娃》《愚公移山》《小兵張嘎》等18個中國經典動畫主題版面,通過海報和文字介紹的完美結合,啟迪學生去追尋真善美。二樓是中年級的學生。學校設計了中國民間藝術主題版面,將剪紙、泥塑、臉譜、皮影等18種民間藝術逐一鋪開,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對民族藝術的熱愛。三樓是高年級的學生。為了喚醒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學校設計了中國傳統民族節日主題版面,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18個包含中國文化符號的典型節日。四樓是畢業班的學生。學校設計了中國著名作家主題版面,將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寫作特點一一呈現,引導學生接觸大家、走進名著,讓閱讀與寫作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個樓層,色彩斑斕,渾然一體,又自成系列,洋溢著濃濃的中國味、中華情。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著學生的心靈,啟迪著學生的智慧,激勵著他們健康成長。
二、力求互動性和簡約化
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所以在他們成長的校園里,應提供一個自由的小天地,在其中設計一些切合他們身心發展需求的互動性墻壁文化內容。
學校結合社團課程需要,設計了一系列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的墻壁文化內容,使學生流連忘返。如在藝術樓上,根據學生的身高,設計了藝術長廊,書畫社團的學生們可隨時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張貼在長廊的書畫框中。在這里,還設置了一塊黑板,任學生信手涂鴉,自由揮灑。至于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圍棋“三棋”,學校除了設有專門的棋室外,還把墻面進行特殊處理,利用磁鐵原理將“三棋”吸附住,“三棋”分三個區,供學生自由選擇、對弈。2017年2月,在泰安市“三棋”比賽中,學校學生榮獲“校園棋王”稱號;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國際象棋特色學?!?。
三、體現地方性和本土化
為了調動師生研發“我的家族史”“魅力寧陽”等校本課程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學校布置了別具一格的“愛家”長廊,內容包括:各種姓氏來源,部分名門望族的家譜、家風、家訓、傳家寶、家族名人,以及寧陽的歷史、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名人、特產等。還設有空白板塊“我為家族做點啥”,給學生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們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換或充實其內容。
在墻壁文化的設置與校本課程的實施上,學校將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培養學生對家人、族人、姓氏、家鄉的情感,激發他們探究家風、家訓、家譜、家族名人的自豪感,以及挖掘家鄉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的熱情。學生是富于創意和善于創新的,放眼望去,展示家族史研究成果的一本本小冊子垂吊在“家族樹”上,傳遞出學生對根的追尋;展示寧陽風土人情和發展的攝影、繪畫作品、手抄報等有序排列,傳遞著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愛家”長廊,琳瑯滿目,五彩繽紛,已成為校園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四、重視原創性和經典化
現今,有些學校的墻壁文化與校園文化或課程體系沒有融合點,呈現出盲目性和隨意性。校園文化建設應立足學校實際,既要注重原創性,又要體現實效性和個性特點。一面文化墻,就是一本放大的教科書,細細品來,能撥動學生的心弦,觸動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因此,作為策劃者,要匠心獨運,尤其要注重墻壁文化的原創性和經典化。
國學思想的光芒穿越時空隧道,照耀著中華兒女。經典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為了將它根植在學生們的心中,建校之初,學校就把國學經典列為本校的校本課程。為了使學生能夠學好國學經典,學校結合校本教材,發動師生自己動手,原創性地將國學經典的名言警句用精美的亞克力材料鑲嵌在所有教室的墻壁上,每班三條,不重復,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校本課程“經典誦讀”的進度,由易到難安排不同的內容。學生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要在五個不同的教室里接受國學經典的浸潤與熏陶。在五年的時間里,學生常常與經典對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美好的哲思、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能夠知禮儀、懂孝道、知曉做人的道理。另外,為了配合“積微善”校本課程,學校設計了“善行我能行”長廊。在這里,學生們用文字、圖畫、照片等形式,將點點滴滴的善行展示出來,使滿滿的正能量溢墻而出,引導每個學生向善而為、向善而動。
學校無小事,處處皆育人。學校通過精心設計,將墻壁文化與校本課程有機融合,賦予墻壁以生命,讓墻壁上的一字一畫都體現出深厚的文化意蘊與育人目的,營造出富于文化內涵的立體式墻壁文化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浸潤和熏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學生心中,從而實現墻壁文化為課程服務、為學生成長服務的目標。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