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村小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要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核心問題是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康;農民收入;關系;研究綜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要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核心問題是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僅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的鞏固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1)北大經濟學主任林毅夫認為,農村實現小康的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根本出路。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啟動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發育和完善全國統一的大市場,縮小地區差距;三是加速科技和體制創新,增強競爭力,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1]
2)邵炳國認為,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根本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二是增加財政支農投入,增加支農信貸資金投入;三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四是組織農民合理有序流動,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2]
3)農業部部長韓長斌認為,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部農村工作目標的集中體現,農村各項工作總體上講要圍繞實現小康目標展開。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實現農村小康才有基礎,農村穩定才有基礎,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生活改善不了,將直接影響農村小康建設的進程。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是三個思路:一是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效益;二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人口向小城鎮轉移;三是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3]
4)中共書記處書記杜青林認為,加快農村小康建設,必須建設現代農業為突破口。建設現代農業,要抓住一條主線,推進兩大創新,建設三個體系。一條主線,就是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兩大創新,就是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三個體系,就是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4]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農民收入水平是小康量化指標中的基礎和核心,收入水平的高低會直接決定或影響其他指標的實現程度。因此,實現農村小康的關鍵是增加農民的收入。由于我國各地區農村經濟條件特別是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在實現農村小康過程中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一味要求每個地區都必須達到小康水平。農村實現小康應采取分區域推進的政策,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5]
6)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尹成杰認為,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的中心任務。農民增收的過程是一個與其他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過程。從國內外農業發展情況看,農民增收既要增強外部增收動力,拓展農業內部增收渠道,又要增強農業外部增收動力,不斷加大促進農民增收的外部支撐力度。[6]
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認為,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根本還得靠發展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改善農村民生。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繁榮發展農村經濟。一是要加強農村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的基礎地位和經濟結構調整;二是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三是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7]
8)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認為,實現農村小康目標實現必須重點抓好農民增收。一是充分發掘農業內部的“容人之量”,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就業空間;二是廣辟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和就地向二三產業轉移的渠道,切實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服務,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8]
9)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第三產業研究室主任姜長云從城鎮化、老齡化、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資源、要素資本化和壟斷深化以及特殊困難地區的扶貧問題幾個方面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難點,并提出了解決措施:按照“四化”同步發展的方向,積極發揮新型城鎮化對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作用;二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三是正式農業勞動力老弱化和農戶兼業化問題,加大對發展農業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四是從區域或產業鏈層面統籌加強基礎設施和農業服務能力建設,實施相關重大項目和專項行動;五是加強對農民、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優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六是實行對農產品市場的彈性調控和分類調控,完善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控方式。[9]
1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新階段破解“三農”發展難題,從根本上講就是破解農民增收致富這道難題。要讓農民富起來,我國必須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須開辟農民增加收入的新渠道,必須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必須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0]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認為,消費與投資相輔相成,而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舉措既能促進消費,也能促進投資。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直接導致工業生產的產能過剩,經濟增長沒有堅實的底蘊,要努力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政府應減輕低收入群體在醫療、衛生、養老、教育等方面的負擔,免除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增加他們的收入。[11]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 2003 (1)
[2]邵炳國,邵玉娟. 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根本是增加農民收入[J] .中國審計, 2003 (1)
[3]韓長斌.新階段增加農民收入的幾個問題[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03 (1)
[4]杜青林.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求是, 2006 (19)
[5]馬曉河.要用新農村建設統領新時期的“三農”工作[J].經濟縱橫, 2006 (2)
[6]尹成杰.農民持續增收動力:內部動力與外部動力相結合[J].中國農村經濟,2006 (1)
[7]潘盛洲.農民增收是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J].求是, 2009 (5)
[8]杜鷹.加大統籌城鄉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J]. 宏觀經濟管理, 2010 (3)
[9]姜長云.中國農民增收現狀及其中長期影響因素[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3 (4)
[10]韓俊.論“三農”中國夢的實現[J].農村經濟, 2014 (8)
[11]張曉山.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學習與探索,2015 (3)
作者簡介
黃靜(1992-),女,漢族,重慶云陽人,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