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龍
摘 要: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龐大且系統的工程,高職院校通過建立且實施體育藝術類課程,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的開展實施對學生有著巨大的益處,對學校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校園的文化底蘊。構建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是教育模式的創新,特色教學的拓展,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讓學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構建與實施方法探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的要求愈來愈高,人們不只限于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更是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愈來愈多,而體育事業也在不斷的接受文化的熏陶,使二者的關系更為密切,這不僅使體育運動更加完善,更是讓體育活動有了更好的審美價值。
1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價值
從字面上理解,體育藝術類課程是具有藝術性質的體育課程,是將體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通過二者的有效結合,體現出了人類身體素質和文化素養有著很大的提升,推動了人類的文化進程,更是將人類的審美價值有了較大的改善。由此可見,通過構建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并加強此課程的推廣,不僅能夠有效的推動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發展,更是令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當今時代,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便是“健康第一,終身體育”,在跟從現代教育觀點的基礎上,將構建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順應教育體系改革的發展潮流,從而實現高職學生的健身、審美和社會價值。
2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龐大且系統的課程,其主要任務是了解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再據此確定課程體系的目標,收集與課程相關的數字、文字資源,最后查缺補漏,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建設不僅能夠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更能夠為國家培養多方面發展的專業素質人才。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遵循教育部門關于體育課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育觀點,促進了“陽光體育運動”的發展,保障了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
2.1體育藝術類課程的特點
(1)在娛樂的同時提升身體素質。體育藝術類課程的內容多樣,且大多數以健身、健美為目的,因此,在長期的鍛煉過程后,能夠提高身體的靈活度,增強學生的運動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塑造出更為優美的身體姿態。
(2)提高審美能力。高職院校的體育藝術類課程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更是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們通過參與體育藝術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得到思想上的啟發。學生在參與或欣賞體育藝術活動時,有著對美的深刻體會,并從中找到正確的價值觀。
(3)令人身心愉悅。高職院校的學生通過體育藝術類課程的學習以及對此類運動的多次欣賞,不僅僅滿足了學生在精神上需求,更是令其身心愉悅,給予其精神上的愉快,達到令其身心愉悅的效果。
(4)教育改革創新。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便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便符合其改革要求,此類課程中的多數項目都有關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順應了時代要求。
2.2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構建的現狀
我國當前體育藝術類課程的構建時間并不長,許多授課教師在體育藝術類課程方面的授課水平較低,因此,體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即使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的阻礙,授課老師們也一定要去克服困難,為我國體育藝術類課程的普遍構建做出貢獻。
3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實施方案探究
體育藝術類課程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表現形式豐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會受其多樣性的影響,因此,在課程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關注其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設計出合理且具體的實施方案,使整體布局完善,才能達到最佳的實施效果,應從一下幾個方面切入,打造出合理實施方案。
(1)師資隊伍建設。體育藝術類課程內容豐富且復雜,因此對于任職此課程的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夠勝任此職務,要求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擁有多項操作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上,還需掌握較好的教學水準。
(2)教學模式建設。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模式不需要刻板遵循傳統文化課教學模式,可以采取互動教學模式,比賽教學模式和娛樂型教學模式等。例如比賽型教學模式通過比賽讓學生們對于體育藝術課程有著很深刻的了解,更好的促進了體育藝術類課程的建設和推廣。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符合時代發展趨勢,是社會發展的必須要求。就我國目前的狀態而言,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時機已經基本成熟,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為體育教學改革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超.外經貿類高職院校“模塊式”體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 , 25 (5) :157-159
[2]申蕾.高職院校體育藝術課程的調查與分析——以廣東省5所高職院校為例[J].青少年體育.2016 (6)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