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麗
摘 要 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傳播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并且對傳統媒體格局帶來一定的影響。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多樣而便捷,這就為傳統新聞的傳播帶來一定的機遇與威脅。所以,基于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的特征進行分析,了解其發展趨勢,就能夠找到相對應的策略,推動新聞傳播的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傳播;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060-02
新媒體作為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基于傳統媒體出現的新型媒體。因為其概念相對廣泛,所以囊括了網絡信息技術和個人終端,這樣就提供了相應的信息,從而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從某一方面來看,新媒體就是數字化媒體。在大數據時代下,新技術變革與發展逐漸加快,使得新媒體成為關注的焦點,這樣就可以確定新聞傳播的合理途徑,才能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征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征囊括了時效性、互動性、風險性以及多樣性等特征,具體分析如下。
1.1 時效性強
新媒體的時效性是其一大特征。在傳統媒體下,人們只能從報紙與電視上獲取新聞信息,而日報是最為快捷的方式,但是刊登時基本上都過期。同時,報紙也無法做到整個事件現場情況的全面分析與報道。因此,報紙新聞呈現的內容基本都是過去事件。電視新聞同樣也是如此,能夠進行的現場報道相對較少,實效性偏低。但是新媒體的出現,讓大部分擁有手機這一類的個人終端用戶,在與互聯網連接之后,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實時信息,并且可以將現場的實際情況上傳到網絡上,實現人與新聞“零距離”,其時效性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如網絡上出現的事件,網友可以參與話題探討,獲取主流媒體的重視,從而推動整個事件的發展。不難看出,針對突發事件,微博等社交媒體能夠將現場情況快速的呈現出來,這樣就可以防范缺少時效性的問題[1]。
1.2 互動性強
在新媒體下,互動性較強。傳統媒體時代下,人們只能夠與新聞進行單項的交流,信息的接受相對被動,還無法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在制定重要決策的時候,媒體的影響力得不到發揮。不過在新媒體時代下,因為互動性較強,所以,可以選擇在手機端和網絡平臺中征求意見,并且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在評論區。在網絡互動下,就可以滿足社會風氣的健康發展。
1.3 風險性強
基于網絡開放性的分析,在宣傳的過程中,不會受到地域與文化背景的影響,自由的傳播與交流,確保人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做好相互的交流、聊天通話、視頻播放、文字溝通等,方式不受限制,但是也容易因為網絡匿名化操作、監管不力、虛假信息等情況,導致網絡傳播的風險性被進一步提升。并且,因為本身具有較廣的覆蓋面,其后果也會增大破壞性。
1.4 多樣性
記者與編輯作為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發送者,但是由于新媒體的影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的主體,將自己的想法與意見直接發送到網絡之中,這樣也可以滿足多樣化的新聞傳播需求[2]。
2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創新,還需要考慮多方面內容,具體需要做到下述幾個方面,這樣才能滿足新媒體時代對于新聞傳播的要求,從而推動新聞傳播的創新。
2.1 結合時代特點,理論聯系實踐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方法也出現了根本性改變。新聞傳播理論來源于西方新聞傳播學,雖然在新聞事業發展進程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改革創新,但是因為我國與西方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異,西方的新聞傳播理論無法與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相互匹配。隨著新媒體的應用,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出現明顯的滯后性,進而影響媒體的發展。雖然理論能夠指導實踐,但是不同類型的媒體,其新聞報道的形式、內容與手法都會出現不同,如果依舊按照傳統的新聞傳播理論來進行實踐活動的指導,就會阻礙新聞傳播事業的前進,導致其原地踏步,甚至無法滿足大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想要推動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就需要與時代發展結合,從而實現對傳統理論的改造與創新。在新聞傳播理論中,將先進文化、代表先進生產力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作為基礎。立足于新聞傳播實際情況,結合經驗,完善其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構建出富含特色的新聞傳播體系,并且將其理論的指導作用完全發揮出來,最終推動新聞傳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利用網絡并加強監管
任何新興事物的發展,由于存點的缺點,就會成為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之點。當然,由于自身因素影響,如何才能在制度與體系的范疇之內做好相應的監管與引導,就成為國家與地區社會發展的支撐力量,這也是今后發展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達,網絡新聞傳播作為新的傳播形式,也能夠得到廣泛的推廣,并且其傳播的主要群體是年輕人,在這一個過程中,因為年輕人的心智還不夠成熟,所以在判斷虛假新聞的時候,還需要科學地引導。但是由于現階段對于網絡監管存在的缺失,再加上沒有相對完善的網絡傳播體系,使得低俗、膚淺的網絡信息得以傳播。作為新聞傳播的核心人物,新聞從業人員就需要具備全方位的素質,能夠從源頭上做好業務素質與能力的考核與評估,這樣才能確保新聞質量能夠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環境日益復雜,這樣會對國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帶來影響。所以,今后的網絡在社會生活中占據的比例逐漸增大,政府部門轉變其態度,重視網絡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在這種不斷強化的參與力度引導下,國家政治形象就可以得到極大提升。基于這一目標,利用立法,就可以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新聞傳播可以得到穩步的發展,這就成為立法的關鍵方向。國家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好相對應的處理,一旦出現違規行為,需要給予處罰。因此,從這一方面入手,新媒體監管法律的推出與完善,就成為法治中國建設需要重點分析與考慮的問題[3]。
2.3 在新聞報道中納入自媒體
民眾利用自媒體來追求娛樂,在網絡之中發布自己拍攝的作品,從而來獲取較多的播放效果以及點擊率,這樣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新聞報道之中,也針對自媒體設置了對應的板塊,這樣也可以滿足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跟蹤與報道,同時,在其余的板塊上發布新聞,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新聞價值,幫助人們提高其關注度,最終滿足自媒體的發展需求。
2.4 考慮受眾閱讀習慣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新聞發布量也在持續性的增多,這樣會對閱讀帶來一定的影響,因為其負擔的存在,使得人們對新聞的尋找也變得越加困難。因為新聞數量的增多,人們難以了解所有的新聞。所以,新聞的發布就需要考慮到與讀者閱讀習慣之間的配合。在進行新聞發布的時候:首先,實現新聞的分類,考慮到讀者的個性化閱讀。其次,發布新聞內容應該做到簡潔明了,能夠在第一時間內讓讀者了解新聞內容。最后,在最底端,還可以將新聞鏈接附加上去,從而方便讀者閱讀更多的新聞內容,拓寬新聞報道深度。
2.5 建立全球化視野
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社會文明的創建,能夠提升國家的整體形象。身處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熱點事件頻繁出現的今天,關注世界新聞傳播領域的焦點問題,才是新聞傳播理論與創新的前提。新聞傳播學屬于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新聞傳播理論的構建依舊處于摸索階段。國內的新聞傳播事業想要獲取長遠的發展,還需要建立全球化的視野,這樣才可以實現新聞事業的進一步發展[4]。
3 結論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取新聞內容的渠道也在逐漸增多,并且也讓新聞傳播逐漸朝著便捷化、多樣化的傳播方式發展。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憑借其傳播的快速度,從而與受眾出現彼此強烈的互動,并且也讓新聞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使得其娛樂性更強。在當前時代下,網絡化的時代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形式,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基于這一背景的支持,就使得新聞傳播朝著多樣化、大眾化以及文明化的方向前進,最終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
參考文獻
[1]謝金文.新媒體帶來新聞傳播新特點:更新新聞學[J].今傳媒,2016(1):13-15.
[2]許竹.淺析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應用[J].今傳媒,2015(5):118-119.
[3]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5):57,144.
[4]陳偉球.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的革新之道[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