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
摘 要 自1994年我國接入互聯網之后,我國的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新聞傳播的方式由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新聞媒介轉變為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端發布新聞的自媒體所替代。新媒體時代催生的新聞傳播媒介的變革促使著新聞生產方式和新聞傳播方式發生變革,力求更加符合當前受眾的使用習慣,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自媒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1-0078-02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由新聞媒體向受眾的一對多的傳播,轉變為由媒體向受眾、受眾向受眾的多對多的傳播。傳播方式的轉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增強,虛擬的網絡環境為受眾提供了相對自由的輿論空間,每個人都能夠利用網絡發表自己的言論。受眾的自主選擇性增強,新媒體催生的新聞傳播模式的弊端也逐漸突顯出來。如何尋找到一條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型新聞傳播模式,規避新媒體帶來的弊端是新聞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1 研究現狀
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是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進行新聞傳播的一點向多點的放射狀傳播模式。新聞傳播受到時空和地域的限制性作用較強且受眾與媒體、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較弱[1]。
以報紙為例,新聞機構定時發布新聞資訊,受眾通過訂閱報紙或者購買報紙才能夠看到過去發生的新聞事件。紙質新聞不易保存,報紙發行的數量和發行地點具有局限性。受到報紙版面的限制,新聞傳播的內容有限,新聞傳播的渠道較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受國家監管,新聞的內容容易存在高高在上的空泛化特點,難以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吸引受眾的關注,新聞難以獲得廣泛地傳播。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新媒體時代徹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端,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資訊具有即時性、廣泛性、跨時空性、交互性強的特點。新媒體使得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受眾只需要通過手機拍攝照片、視頻,編輯文字等就能夠實時將新聞信息廣泛地傳播出去。
相比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輿論環境相對寬松和自由,受眾可以通過評論與其他人進行實時互動和交流,自由的討論促進了思想的火花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內不斷地碰撞。
2 當前新聞傳播模式弊端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新媒體時代的崛起雖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媒介使用習慣,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下催生出來的新聞傳播模式同樣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會跟隨新聞的傳播在人群中不斷地發酵。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和規避新媒體所帶來的弊端,那么新聞行業的發展將面臨危機。
2.1 盲目追求時效性
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模式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當一個新聞熱點事件發生時,誰能夠第一時間提供新聞資訊,誰就是贏家。新聞平臺之間的競爭加強,新聞機構為了能夠獲得廣泛的關注,開始盲目追求新聞的時效性。這一現象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也逐漸突顯出來。
以我國歌手姚貝娜為例,姚貝娜生前患有乳腺癌,在手術過后復發進入手術室搶救,我國眾多新聞媒體的記者都守在病房門口,等待著病房里的消息,希望能夠搶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發布出去,首先獲得受眾的關注。
2.2 新聞的泛娛樂化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資訊的成本變低,獲取資訊的方式增多,受眾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瀏覽[2]。新聞媒體為了能夠吸引受眾的關注,往往會選擇增強新聞標題和內容的趣味性以滿足受眾的需要。以此催生出了很多新聞寫作的模板。例如,“UC震驚體”等。
為了追求新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很多重大但是娛樂性不強的新聞就會被新聞平臺過濾掉。編輯和記者為了追求娛樂性新聞可能會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性報道和修改,利用夸大新聞事實等手段吸引讀者注意,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蕩然無存,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也會受損。新媒體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降低,網絡平臺對內容的監管較松懈,虛假新聞、新聞失真等情況屢見不鮮,“后真相時代”隨之到來。
3 創新新聞傳播模式
面對新媒體傳播新聞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新聞生產機構必須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新聞媒體傳播方式,探究創新性新聞傳播的模式,以期符合當前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促進新聞產業的蓬勃發展。
3.1 加強媒介融合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其優勢,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起來傳播新聞的方式能夠有效彌補新、舊兩種傳播媒介的不足[3]。利用新媒體傳播新聞的方式,時效性強、互動性強,趣味性強,新聞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廣播、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的新聞權威性更強,對新聞內容的把控更加嚴格。
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下,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傳播新聞,加強傳播媒介的融合。比如,傳統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手機App等平臺傳播新聞。“中央廚房”這一新聞生產的模式就是利用了媒介的融合來生產新聞。
當某一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我國具有權威性媒介機構的出色新聞工作者就會聚集在一起,組合為一個新的新聞生產部門,然后他們對這一新聞事件進行采訪、加工,制作成適合在手機、電腦等移動端發布的海報、H5等,以視聽結合的方式來傳播新聞,極大地增強了新聞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3.2 自媒體+新聞
同樣,新聞機構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生產和傳播新聞。比如,“迭代新聞”這一新聞生產方式就是有效利用了自媒體進行新聞傳播、生產的模式。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當事人或者當時在場的目擊者都可以成為轉變為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實時的發布和更新。他們只需要編輯幾十個文字或者發布照片、視頻就可以即時將新聞傳播出去并進行實時地更新,補充新聞內容。
等待新聞記者抵達現場之后再對新聞熱點事件進行進一步的采訪,完成新聞的深度報道工作。利用自媒體調動受眾,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將所有人聯系起來,滿足了新聞傳播即時性的要求,有助于增強受眾的社會責任感。
3.3 注重新聞的價值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新聞生產機構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為了追求新聞的瀏覽量,新聞工作者盲目追求即時性和娛樂性,“新聞泛娛樂化”和“后真相時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受眾每天都可以通過移動端獲取海量的資訊,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獲取對受眾有價值的信息是新聞機構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就要求新聞機構在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清楚受眾需要什么,在前期進行用戶需求調查,利用大數據對新聞內容進行分類整合,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價值,有針對性地向用戶推送新聞資訊,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增強用戶黏度。
3.4 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
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信息起著把關和篩選的作用。經過篩選后的新聞對于社會輿論和受眾的價值觀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自媒體新聞傳播平臺對新聞從業者的要求較低,新聞質量低下,假、大、空的新聞泛濫。這就要求新聞傳播創新模式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新聞工作者應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自覺擔負起社會責任,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和新聞價值,避免因為經濟利益而違背道德要求和社會利益的情況,加強對自身工作能力和道德修養的提升。
4 結論
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和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新聞機構應該抓住時代發展的洪流,把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積極應對時代的變革所帶來的挑戰。
同時,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需要注意到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不足和弊端,在未來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來規避這些弊端,彌補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的不足。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地進步,與時俱進,了解和把握各個階段新聞傳播的特點和受眾的多樣化需求,推動新聞傳播模式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胥坊煜.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創新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7):102.
[2]侯琰婕,紀生貴.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模式與新格局分析[J].知識文庫,2018(1).
[3]李艷芳.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