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兵
我開始反思“新課改之下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是從一堂失敗的公開課開始的。在講《古希臘的政治制度》公開課時,我原本是想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計劃是在30分鐘結束新課。結果45分鐘下來,該課教學內容還沒過半。我很失望,學生也學得不開心。評課的教師一語中的:“你包辦的太多了,生怕學生不會。完全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猶如當頭棒喝!
痛定思痛,我決定“改頭換面”——享受新課改,與學生共樂共進。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專家布魯納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決定要激活和點燃我的學生,讓他們享受歷史課堂。方法就是通過打造高“效”課堂,實現高“效”課堂。所以我嘗試著著力“活化”教材,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在輕松快樂中進行。
比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11課《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時,學生有三大疑問:為什么偏偏是董仲舒的思想被重用?“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到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漢武帝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為理解起來有難度,部分學生有些沮喪,課堂氛圍有些冷。我號召學生“神入歷史,走進歷史”,師生共同探究解決這些問題。鑒于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決定以故事化的通俗的語言將深奧的概念淺顯化。
先呈現漢武帝與其他諸侯王在土地、人口、軍事等方面實力對比表,學生馬上歸納出了“有些諸侯王國仍然沒有把漢武帝放在眼里,漢武帝的皇位面臨威脅。”我問:漢武帝此時最需要什么?學生指出找到最有效的強國之策解決王國問題,加強自己的權力。通過閱讀教材,學生知道儒學家董仲舒來到了漢武帝的身邊。再呈現兩人年齡表,學生很快算出上《天人三策》時董仲舒45歲,漢武帝23歲。我問:你覺得這兩人溝通有沒有困難?部分學生說兩人存在代溝。其次,呈現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典故,讓學生說出材料呈現的董仲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感覺到董仲舒很有學問但有點古板,一幅老學究的樣子。我趁機問:如果你是漢武帝,你會重用他嗎?部分學生搖頭。我又問:如果你是董仲舒,你如何讓皇帝相信你?學生馬上說出問題的關鍵——用最有用的治國之策抓住皇帝的心!見學生的思維已經被激發起來了,我及時引導學生分析“君權神授”。我問:你認為這四個字中哪個字最有分量?學生指出“神”字。我問:神授是什么意思?學生指出就是神授予的、神給予的。我問:什么是神給予的?學生馬上指出是“君權”。我問:這句話有何意義?學生說這意味著漢武帝不單純是老劉家的子弟了,而是上天眷顧和選中的接班人了。他的血統就又高了一等且有神的色彩了。有學生在感嘆了。我問:如果你是漢武帝,你贊同和喜歡這個觀點嗎?學生點頭。接著引導分析“天人感應”。我問:感應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就是彼此能知道、心靈感應。我再問:這四個字說明誰與誰有感應?學生指出是“神”和“百姓”。有學生馬上就明白了,因為漢武帝是上天選中的君主,所以國家的一切事情神都能感應得到,如果人們做壞事了不服從皇帝的領導,神就會懲罰他們,最終使皇帝的權力增強。見學生已基本上說出了董仲舒觀點的實質,我又稍微補充了一點:當時蝗災、洪災、旱災在史書中時有所見,而漢朝又流行“讖緯”之說,王公百姓都比較相信那些神秘的兆示。所以老百姓就覺得上天果然在示警,那些災異就是上天降下來懲罰他們的。于是在很多人心里就有了一種敬畏的心理。漢武帝覺得董仲舒的觀點很有用,于是就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看學生的表情,之前的畏難和沮喪一掃而光,笑著感嘆董仲舒真聰明,不僅幫漢武帝加強了君權,還成就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
在這樣的師生層層探究中,原本較為深奧的概念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另外,教學內容生活化了,歷史人物變得鮮活而立體,整個課堂充滿了情趣,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拉近了與歷史史實與歷史概念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真實課堂的韌性和彈性非常大,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往往有些教師有一種心理:在這堂課或這一科,相對于講臺下的那些學生,“我”還是比較“權威”的。古話都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言及教師的地位與威權。我一直記著我的歷史老師的教誨:摒棄所謂的“權威”心態,與學生“交心”,和學生共同學習。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允許學生大膽合理想象、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們共樂共進,享受著新課改,享受著思維碰撞帶來的滿足與喜悅。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歷史新課改推行得轟轟烈烈,而我也從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和學生共樂共進,享受歷史教學,享受歷史新課改帶來的成果,歷史新課改一直促進著我的專業成長,我也將那些“沙痕”珍藏。“關山初渡路猶長”,新課改和我,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