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輝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本文的主人公李存勖的生平及恩怨情仇缺乏了解。
2.學生理解《六國論》論證方法后,對本文的論證方法頗有困惑。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理解并能翻譯文中重要語句。
2.能力目標:學會作者論證簡捷的方法。
3.情感價值觀目標:明白作者以史告誡我們居安思危、謙虛謹慎、憂勞發奮、防微杜漸的道理,學習作者經世致用、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懷。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故事,汲取歷史智慧以濡養人生。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的論證簡捷的特點
2.理清人物之間復雜關系
【教學方法】
啟發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時安排】
一課時(有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懸疑
唐宋之間有個五代十國,那可是個亂世,就拿中原政權的五代來說,半個世紀,換了五個朝代,走馬燈地換了十四任皇帝,“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山河破碎,百姓在戰火中呻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英雄終于出現了,他二十三歲臨危受命,從此厲兵秣馬,東征西討,平定中原,終結后梁,建立后唐,百姓得到暫時的安寧。
然而這個英雄為了證明自己的表演天賦,不思安邦治國,卻來一個華麗轉身,躋身文藝舞臺,粉墨登場,日歌夜舞。和他長期廝混有著狼子野心的戲子,趁機掌握權柄結黨營私淆亂朝綱,讓這個英雄的生命永遠終結在四十一歲,黎民百姓又陷入水火之中。這個人是誰?(莊宗李存勖)
他的成功與失敗是偶然的嗎?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修《新五代史》時寫了一篇序,試圖撥開歷史的風塵和迷霧,給后人以警示。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地學習這篇文章吧。
二、學習新課
(一)朗讀課文(略)
(二)了解相關背景
1.李存勖大事記(展示PPT1)
908年(23歲)受命,“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歲)被殺,“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李存勖父子的恩怨(展示PPT2)
(三)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思考下列問題(展示PPT3)
1.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首段哪句話作了論據取向方面的提示?
(以莊宗李存勖得失作為論據)
3.作者從莊宗得失成敗中得出哪些結論?(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②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四)翻譯句子,加深理解,朗讀課文(展示PPT4)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2.豈得之難而失這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合作探究本文的論證方法,討論下列問題(展示PPT5)
1.作者看來,莊宗得天下主要因為什么?文中是怎樣敘述的?
(①牢記父仇,勤勉從事。②只寫每次出征攜父親所遺之三箭,以點帶面,使論證輕捷有力。)
2.莊宗“身死國滅”主要因為什么?文中為什么沒有敘述這些呢?
(①寵幸伶人,玩物喪志。②這是因為此文只是《伶官傳》的一篇序文而已,詳情在后面的傳記中多有披露,故略之)
3.文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事例論證、對比論證)
4.你覺得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本文通過對五代后唐開國之君李存勖盛衰過程的分析,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汲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防微杜漸。)
三、總結深化
1.學生談談讀后啟示
(先行展示板書PPT6)
盛衰與人事牢記父仇勤勉從事:盛(寵幸伶人玩物喪志):衰
提示:
①從一般人物的角度:人往往可以勝人卻難勝己。
②從政治人物的角度:不要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
③從國家民族的角度: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老師總結
蓋世英雄迅速淪為草包。莊宗李存勖的成敗是天意和偶然的嗎?驕傲自滿招致失敗,追求極端的快樂,得到的必將是痛苦,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歷史難道單單是為警醒那些身居高位叱咤風云的人而寫嗎?不,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難道不要深思命非天定、事在人為的道理嗎?如果我們真的有所啟迪的話,那么不僅少卻許多人生悲劇,還會鞭策許多人創造一個又一個人生奇跡。睿智的歷史老人也會向我們頷首微笑。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展示板書PPT6)
1.語言訓練示例
將下面兩段話改成對偶句,并試析兩種表達的優劣。
①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修改示例:莊宗受矢,太廟藏之,每逢出征,則遣從事。以少牢告祖廟,請三矢于靈前。盛以錦囊,負以己軀。率師前驅,士卒爭先。凱旋而還朝,納矢而入廟。
②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修改:
2.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