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暫
摘要:中國的科幻小說近年來一直處于低谷,中國式科幻小說一直得不到讀者們的青睞,但是《三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劉慈欣的《三體》從面世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好評與認可,在榮獲了文學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后,掀起了全民閱讀的浪潮。
關鍵詞:劉慈欣;人文情懷;三體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多以構思奇特、背景弘大、見解獨特吸引著讀者,其中又以《三體》為代表,在《三體》的世界里,讀者們可以感受到恢弘的宇宙、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多種矛盾沖突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講述了銀河系的另一文明“三體文明”由于受到自己三顆恒星的影響,多次發生災難,三體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許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自己的文明就會滅絕,在經過長時間的實驗和科技發展后,三體人得出了一個結論,自己終究會滅亡。絕望中的三體人突然在某一天收到了來自太陽系一一地球的信息,在知道了銀河系還有可以居住的星球后,抓住了救命稻草的三體人決定入侵并占領地球,隨后消滅人類,又得知了地球科技遠遠落后于三體科技,三體人像地球發射出了“質子”,鎖死了地球的科技發展。當地球人知道了三體的入侵消息后,展開了與三體文明之間的較量。
一、《三體:地球往事》的人文情懷
《三體》之所以成功,不僅是對于未來戰爭場面的描寫和對宇宙間各文明的獨到見解,更重要的是劉慈欣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人物,我們閱讀小說不僅要閱讀情節,更要感受人文。作者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的善良與黑暗面,把讀者從情節的閱讀帶到了對“人”的思考。
葉文潔是《三體:地球往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正是由于她對人類的絕望,才導致了把地球信息發送給了三體文明,引來了三體人的入侵。分析這個人時,要了解她所處在的環境:在文革期間,葉文潔的父親由于是知識分子遭到批斗,母親精神錯亂,在一次批斗中,父親被打致死,失去了家庭的葉文潔下放到基層做勞工,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國家的“紅岸”計劃,尋找外星文明,在找到了三體文明后,葉文潔由于對人類失去信心,引導三體文明入侵地球,想要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救贖”人類。
葉文潔向我們揭示了人類的劣性,她想改變這種現狀,但是手段卻是極端的。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就是一部血淚史,文藝復興、五四運動都是對人的思考,先驅們通過以身試險來解放思想,這才是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我覺得作者對葉文潔的塑造是對那些“得來主義”的人的隱射,不對自己進行反思,依靠外界力量來達到目的,殊不知“打鐵還需自身硬”,當葉文潔得知了三體文明不是來拯救地球人而是來消滅地球人的時候,她的信仰瞬間就崩塌了。就像當下的許多人一樣,急于改變現狀,想要憑借外界的力量,但從本質上卻沒有任何作為。但是,葉文潔最終悔悟了,“我點燃了火,卻控制不了它”這種無奈感與之前的悲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另一角度來看,葉文潔對于人類的“背叛”反倒激起了人們的反思,除了以人為本之外,需要考慮其他生命的價值嗎?當有人提出先撤離一部分人離開地球時,激起了全體人類的不滿,生而平等,為何有些人享有特權。這樣的描寫是對特權人群的諷刺。
二、《三體:黑暗森林》的人文情懷
《三體:黑暗森林》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社會學這一獨特的學說,揭示了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黑暗森林理論正是社會的寫照,社會進步迅速,造成了競爭的激烈,個人都在追求自我發展,如果把每個文明比作人的話,到底該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呢,在利益面前,到底是應該保有人性,還是要追求自我?
《三體》里有著道德和生存的選擇,章北海在人類延續和道德兩者之間選著了前者,但是,人類之所以為人,不就是人有著道德嗎?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拋棄了糟粕,才逐漸建立起了文明,但在危機面前,讓我們拋棄人性換取生存,這顯然有悖于初衷。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固然可貴,拋棄道德所帶來的希望,是極其可悲的。
羅輯是《三體:黑暗森林》的主角,他以一人之力對抗三體文明。這個人物是現在積極生活著的人們的寫照,起初,他的人生是迷茫的,自從他為之守候的東西出現后,才走向了正確的道路。羅輯是最能體現人文情懷的人,他寄托了作者對人類美好的向往,他敢于犧牲自我,為地球的安寧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地球最需要他的時候他站了出來,人們不需要他后又一腳踢開,作者把人性的丑陋面描寫的很詳盡,這種反烏托邦式的寫法更能映射當下。
三、總結
人文是文學作品不能缺少的部分,研究作品的人文思想有助于更好的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本文對《三體》的人物進行討論,找出人文情懷的社會表現形態,讓更多的人關注人文,這對科幻小說的發展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