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摘要:《詩經》中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風雅精神,不僅為其自身注入了活力,也對后世許多文人的思想寄托和創作境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擬從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意義來淺析《詩經》中的風雅精神。
關鍵詞:《詩經》;內容意義;風雅精神
談論“風雅”精神,不得不提起《詩經》中的“風”、“雅”、“頌”,因為它們是《詩經》生命力的構架脊骨,支撐起其生命意識,體現出來的就是風雅精神。首先,對“風”的解釋,最早源自于《詩序》中的論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日風。”這種最早的論述是對“風”的有意曲解,只把它當作是封建政治的教化工具。再到鄭樵、朱熹對“風”的解釋,“《風》是風土之音,民俗歌謠之詩”,這種論述其實是以偏概全。后來也有許多文人對“風”的解釋層出不窮,然而論述風雅精神,必須要總觀“風”、“雅”、“頌”的面貌。其次,關于“雅”的解釋,古時釋“雅”為“正”,西周王畿的樂調。孔子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將雅樂視為宮女和貴族的“正樂”。最后,關于“頌”的解釋,“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序》)。“頌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箋》)。“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集傳》)。這些都解釋了“頌”是王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神明的樂歌。從“風”、“雅”、“頌”內容上來說,其旨在述說風俗傳統,而風雅精神正是從這其中表現出來的,所以又有“風雅傳統”之說。
風雅精神,其實是后人對《詩經》內容意義的概括,表現在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三個方面。以下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淺析《詩經》中的“風雅”精神。
一、關注現實的熱情
《詩經》中對現實風俗傳統的描寫,一方面是對風俗的直面描述,另一方面是在對生活的熱情追逐中體現出來的。如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其內容或贊頌先王的功德,或敘述部族發展史,如《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就是敘述西周朝從建立到發展至繁盛的歷史。這種祭祀詩中描繪的生活場景、政治歷史就是表現對現實的熱情關注。還有呈現生活面貌的農事詩,人們辛苦勞作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外現。如《載芟》、《噫嘻》中描述的“千耦其耘”、“十千維耦”般的盛大勞動場景,真實地記錄了與周人農業生產相關的宗教活動和風俗禮制,呈現了周初農業經濟的繁榮和表現人們內心的喜悅。再如《七月》將農民一年的辛苦勞作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深層又表現對封建剝削者的不滿。表現百姓生活狀況的有農事詩,那么表現上層社會生活的有宴饗詩,如《小雅·鹿鳴》就是天子宴群臣嘉賓之詩,而宴饗的政治目的才是關鍵。《詩經》表現在關注現實的熱情上,不僅是對當下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有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這些都是風雅精神的顯現。如《小雅·何草不黃》中“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因長期沉重的兵役而不能孝敬父母。再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碩鼠》)中的“樂土”是詩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環境,沒有沉重的兵役徭役,沒有“碩鼠”的禍害,百姓幸福快樂。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反向回照,這種理想的“樂土”是人們內心希望的寄存地,也是生命意識的體現,而風雅精神的基石正是來自于對現實的窺探和反思,從而折射人們的內在思想,同時也是對后世人們的警示和引導。
二、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
《詩經》中有些篇章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首先,《詩經》中明顯表現與政治有關的詩,有戰爭徭役詩。其中的戰爭徭役詩有些是從正面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旨在表現強烈的自豪感。如《大雅》中的《江漢》、《常武》,《小雅》中的《出車》、《六月》等等。這些都是從正面角度歌頌王朝的強大。但更多的戰爭詩,旨在表達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悲傷憂愁是其主要的情感基調。如《小雅·采薇》,這是一首戎卒返鄉詩,唱出從軍戰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首章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來感嘆征戰之苦和內心之哀。《詩經》中的有些戰爭徭役詩是表現出對繁重徭役、不義戰爭的憤慨厭倦之情。如《唐風·鴇羽》就是一首反對徭役剝削的詩作,發出“悠悠蒼天!曷其有常”的悲嘆。另如《衛風·伯兮》則是表現思婦因想念丈夫而痛恨征戰徭役的痛苦心情。無論是怨婦閨愁,還是征夫鄉緒,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對統治者的不滿,政治的抱怨。這也是《詩經》中政治意識的體現,對和平的向往,對現實政治弊端的暴露,對統治者治世的議論等等,這些關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或正面,或反面,或諷刺,都是風雅精神的顯現,同樣在后世文人手中廣為應用。
此外,《詩經》中表現出強烈的道德意識。很多作品充滿了“孝”、“悌”思想,這種道德意識已經成為周人發展農業生產的精神支柱。如《小雅·蓼莪》一詩反映出強烈的孝道德意識。詩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是哀嘆不能行孝的悲痛心情。這種承載著“孝”、“悌”道德意識的優秀傳統文化,是風雅精神的活力體現。強烈的道德意識,還體現在對精神道德美的追求。如《大雅·燕民》中“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其中的“懿德”就是對道德美的向往和追求。這些道德意識的體現,都是《詩經》風雅精神的源泉,并且使其歷久彌新,對后世人的觀念影響是久遠而深刻的。
三、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
《詩經》中不僅關注對現實的反思,道德的宣揚,還表現出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有在人物性格上的體現,也有在心理上的體現。從人物性格上來說,《詩經》中有一類詩表現得尤為明顯,就是婚戀詩。如《鄘風·柏舟》中有言:“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髡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這是一位少女追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開違抗的詩。從這可以看出這名女子不甘淪落為封建婚姻的犧牲品,大膽表現自己的立場,這是對自己婚姻的真誠之心和積極對抗現實的大膽之心。另外一方面也有樂觀歡唱的高興場面也洋溢著真誠積極的氣息,體現在生活上的真與美的情節,也是積極人生態度的影射。如《鄭風·萚兮》中就描寫了一群男女歡樂歌舞的場面,這是真之情、美之姿的大膽呈現,而其中所影射出來的就是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心理上來說,對現實的期盼在某種程度上是心理積極樂觀的顯現。如《秦風·蒹葭》是一首追求意中人的詩,“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是內心理想化的體現,滿含憧憬和毅力,這就是心理上所表現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再如《小雅·常棣》中對“兄弟既翕,和樂且湛”的真摯向往,這也是對現實親情關系的美好追求。另有《小雅·采綠》、《小雅·隰桑》都是寫思婦期盼丈夫歸來,想象生活的美好快樂。《詩經》中所表現的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無論朝代更替,它都永遠存在,并且這股純潔的氣息一直在熏陶著歷代人們,它的精髓不僅亙古不變,反而歷久彌新。這就更加論證了《詩經》風雅精神傳承的深遠意義。
以上是從《詩經》的內容意義角度來淺析《詩經》中的風雅精神。其中所體現的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對生命境界的理解,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甚至左右一些文人的價值觀念。所以《詩經》中的風雅精神才會在現實背景的積淀下呈現出風姿不變的經典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