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
摘要:漢語在泰國低齡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幼兒漢語教材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其漢語水平的高低。本文以泰國華校兩本教材研究為例,探討教材在幼兒漢語教學中的使用情況,并提出重視漢語教材語言要素、幼兒律動等觀點,利用教材優勢,促進幼兒漢語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幼兒漢語;教材;需求
一、緒論
中泰自古以來就存在密切的交流,由于國家政策、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原因,漢語在泰國的地位越來越高。2017年7月24日,泰國總理巴育在曼谷會見外交部長王毅,希望學習中國治國理政經驗,將泰國4.0發展戰略與“中國制造2025”深度對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兩國務實合作。國家漢辦每年對泰國派出的漢語志愿者是所有漢辦項目中人數最多、涵蓋教學層面最廣、漢語水平在整個東南亞最好的,盡管如此,漢語教學在泰國的現狀仍然“供不應求”。
二、廣肇學校概況簡介
廣肇學校是一所有著140多年歷史的老牌華校,地處泰國曼谷是隆路,離唐人街、“輝煌區”也十分近。學校前身是由一百多年前在泰經商潮汕人集資修建的學堂,供廣肇會館的子女們漢語教育使用,隨著華人在泰的數量增多,學堂規模不斷擴大,七十年前正式取名為“廣肇學校”,開始對外招生,如今,全校有800多名學生,教學對象覆蓋幼托到高中,學校設立國際部和泰文部兩個部門,學校主打語言教育,尤其是漢語和英語。多年的教學經驗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教材的選用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從幼一到幼三使用系列漢語教材,漢語測試也根據教材特點實行期中、期末考、隨堂測驗等模式,量化每一個學生的漢語水平。
三、基于幼兒漢語教材的研究
(一)廣肇學校幼兒漢語教學采用兩套教材,泰文部使用《華文課本》,國際部使用《美猴王漢語》?!度A文課本》是根據幼兒園課程綱要編寫,適合4至6歲的幼兒。該系列共有4本課本,幼兒主要通過讀、唱、寫、說,輕松掌握華文的技能,由此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其有如下特點:1.內容分為“認識自己”、“在家里”、“在花園里”、“大自然”四單元。2.教材內容由前入深,遵循了循序漸進原則;3.郎朗上口的兒歌、韻文和猜燈謎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讓泰國幼兒愛上漢語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出現畏難、抵觸情緒。4.教材的設計排版也獨具匠心,如放大漢字、插圖選用等。5.注重漢字書寫,幫助幼兒打好基礎。
以“水”教學為例,第一,將漢字“水”用紅色放大字體的方法使得漢字特別醒目,能很快抓住幼兒漢語學習的注意,而不是流于多彩的圖畫,分散學生的注意,同時還展示“水”字的演變過程,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提出:“一日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日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攝,武信是也;五日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水”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該本教材中還有“山、雨、日”等象形漢字。泰國幼兒雖然對漢語系統并不清楚,但是他們通過對漢字象形特征的感知,可以幫助他們識記簡單漢字,為以后的漢語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對漢字進行注音是該教材的一大亮點,有些幼兒漢語教材只有英語注釋或者幼兒母語注釋,漢語拼音注釋的較少。趙金銘(2009)認為“在學習漢語的初始階段,全面掌握漢語語音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幫助學習者形成漢語音格局的觀點,可以在作為我們對初學者進行《漢語拼音方案》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庇纱丝梢姡摻滩淖⒁獾搅藵h語拼音對幼兒漢語教學的重要性。遺憾的是,該教材并未明確展示漢語拼音教學部分,但該校在進入小學階段采用《快樂學中文》教材卻有對拼音的考察,且納入學校組織的教學考試中,同時廣肇學校也是YCT、HSK考點,本校學生很多都參加該考試,而拼音作為漢語語言要素的基礎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拼音教學內容為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添加,重視幼兒漢語拼音教學。
第三,教材右側以一個小孩喝水的動態姿勢地向幼兒傳遞出“喝水”這一詞語,教材沒有顯示“喝水”這一詞匯,但卻能讓學生巧妙地從漢字學習到詞匯學習上。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所達到的對于現實越來越明確的反應,而適應就是同化過程和順化過程之間的平衡。只有能夠引起主體同化和順化作用的刺激才能引起主體的反應。幼兒喝水這一圖片展示的信息很多,但是正確地引導幼兒說出“喝水”這詞匯,就要把握好,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同化和順化的平衡。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直接法和情景法,舉起類似水杯,直接喝水,幼兒首先用母語表達出了動作,隨后學習漢語表達方式。
第四,教材設計“唱一唱”環節,鼓勵師生開展幼兒律動,抓幼兒學習漢語的主體特征,促進幼兒漢語學習能力。韻律活動簡稱為律動,是指身體在運動和造型的過程中,努力與相伴的音樂保持和諧關系的一種藝術表現活動。這也符合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通過音樂的運用達到提高漢語認知能力水平的效果。
(二)廣肇學校國際部幼一年級選用的《美猴王漢語A》是由漢辦聯合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一套針對7歲以下幼兒設計的漢語教材。該教材特點:1.以中國文化特色之一的西游記為故事框架。2.教材中用英語設置題目,拼音解釋圖片、不出現漢字。3.注重幼兒漢語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能的開發。內容分為水果、動物、數數、農場、顏色、廚具六單元。
以第一單元“水果”(IhkeFmits)為例。《美猴王漢語》從幼兒認知特點的角度出發,將生活中常見的水果按每頁3個的設計與拼音放置在一個頁面。圖片展示后是根據樹葉特征繪畫相應水果、水果與拼音連線、切開的水果與完整水果的匹配、對水果虛點描紅連接完整并涂色、手工粘貼、水果律動。形成一個單元。
皮亞杰認為,從兒童學習一種語言開始持續到大約5歲至6歲。這個階段屬于認知發展的前運算階段,兒童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游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征圖式,兒童的思維仍處于自我中心思維。常見水果的呈現使幼兒直觀地學習漢語表達方式,教材中對水果的描模符合幼兒學習漢語的模仿習慣。手工活動也鍛煉了幼兒動手能力,強化刺激了幼兒學習漢語的興趣,使幼兒在做中學,學中做,達到語言發展與身心發展的平衡狀態。
其次,該教材重視拼音對幼兒漢語的教學,將拼音與教材詞匯相結合,有利于打好幼兒漢語學習基礎,提升學生拼讀能力,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降低他們學習漢語的難度,拉近學生與漢語的心理距離。遺憾的是,與《華文課本》相反,在入門階段,只有拼音沒有漢字,幼兒無法體會漢語與自身母語的差異,對漢語的認知也有待完善。
再次,該教材也重視幼兒律動,這是兩套教材的共通點,再次表明幼兒律動的對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在本教材中,水果的幼兒律動跟所學知識關系更緊密,且可創作性、實用性更強。如“小說抓,抓甜瓜,給誰呀,給爸爸”中,“甜瓜”作為一個樣本,教師可根據水果主題替換為其他水果,爸爸也可以替換為其他家人。這種帶有韻律特色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同時記住多個知識點,對于幼兒教學具有很大幫助。
四、總結
通過《華文課本》和《美猴王漢語》對比,筆者認為幼兒階段的漢語教學,興趣培養很重要,結合教材語言要素和知識點,采用多種教學法,提升幼兒漢語教學的質量是重點也是難點,幼兒漢語教學事業任重而道遠,需要對外漢語同仁共同努力,將幼兒漢語教學推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