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源
摘要:錢夢龍教師結合自己的求學、輟學、受到教師積極的影響,重拾學習信心的經歷,形成自己的獨到教育觀一一“三主四式”導讀式語文觀,改變以往語文教學串講枯燥與乏味的現狀,由此針對錢夢龍教師的語文觀進行闡釋,分析“導讀藝術”對于現代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
關鍵詞:錢夢龍;導讀藝術;語文觀
一、“導”之有道,引而不發
錢夢龍認為:導,指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引導、輔導、因勢利導。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著教學活動來展開教學,同時輔之引導、啟發學生讓他們運用自身有限的知識去解讀語文教材,即使脫離老師也能對一篇文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這一過程的形成就需要學生將自己以往學到的知識,在教師新課的引導下將舊知運用到本堂課語文教學環節上,分析并解決本堂課的問題,與此同時也接受新知。
有的人也許有些疑問,老師“導”課,是不是老師就退居身后,無所作為?錢老師認為“導”不等于傳統教學的“牽”,他首先把一堂課劃分為幾個“話題”,在導的過程運用一定科學的方法像曲問、逆問、追問,喚醒學生“求知欲、審美欲”,共同討論“話題”涉及的相關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對教材的解讀,并且師生之間能夠平等對話,活躍整個課堂氣氛,從而解決語文課堂上“一人言,眾人睡”的枯燥教學。同時教師也并不是作一個“甩手掌柜”,面對學生提出的疑問與回答,也要進行“點評式”的指導,及時作出評價與鼓勵,從而引出下一話題,繼而教學活動延順下去。拿《背影》來講,讀起來并不難,但是作者的愧疚、自責的復雜情感交織背后的原因相關隱含信息,卻是學生讀不出來的,這時教師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對于讀出愧疚情感給予鼓勵,同時要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感,從文章開頭寫父親經受喪母、差事交卸、家境慘淡、需要謀事等一系列打擊,最后一段“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是父親性情大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在外兩年,在那一天我意識到父親開始轉變一惦記我,但是我以前不明白父親躁動的原因,于是面對如此的“背影”,我愧疚、自責,明白父愛的深沉。這樣的課程真正讓學生和文本的作者(朱自清)有了實質的“對話”和“交流”。
二、“讀”之有方,領悟其旨
“讀”,指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實踐。從他的《錢夢龍與導讀藝術》一書中,里面寫了自己求學經歷、教育觀、以及自己的課堂實錄,透過這些我將“讀”的要旨重新歸納出以下三點:讀語言、讀細節、讀思想。
(一)讀語言,品味語言的匠心獨具
因為現代網絡的出現,人們對于閱讀的瀏覽量總體下降,許多人沒有往昔的人能耐住性子一字一字地閱讀,學生們更是深受超速現代化的影響,手機的使用越來越低齡,學生習慣了學習靠軟件“唾手可得”的快感,因此現代的教師更應該靈活運用錢老師的“章不離段,段不離句、句不離詞、詞不離字”閱讀語言的方式,來進行現代文的講述。在《談骨氣》這一篇課文,錢老師通過網友對吳晗《談骨氣》中‘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批判導入文章,讓學生評價這個言論是否有道理,同學們討論的分歧集中在“中國人”上,于是錢老師找了《記念劉和珍君》中一句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來做對比,最后學生們明確了《記念劉和珍君》中指的殘害劉和珍君等一類的壞人,在討論接近尾聲的時候,錢老師做了總結指出“中國人”代指一部分中國人,是整體指代部分,這種用法是“借代”,同學們恍然大悟,小學就學過的“紅領巾”指代學生。這就是錢老師的高明之處,從幾篇文章,從文本本身找出同樣的語言來品味作者的寫作時匠心獨運。
(二)讀細節,賞析細節的環環相扣
《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錢老師也將此思想奉行于自己的教學之中。在《一件小事》中,錢老師進行“誘導”對“小”進行分析,讓學生從細節處找出原因,學生們根據自己從課外書上看到的同一時間的大事(1.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以及之后的下臺。2.張勛復辟,推戴溥,以恢復封建帝制)進行講述,其他同學進行對比,從文中找出相關的細節(1.我自私2.以小人之心認為:老女人沒有受傷,又沒有人看見怪他多事。3.自己自責,看到他滿身灰塵的背影剎時高大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中的“我”看不到國家的前途和希望,所以在經歷這樣的小事讓我慚愧,催我自新。正是這樣的看似不經意地“誘導”,卻訓練了學生閱讀時必須要賞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字句,才能讀出作者寫作的環環相扣的良苦用心。
(三)讀思想,感悟思想的意蘊深遠
201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情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感。工具性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聽說讀寫。在當時的語文課堂整體偏向語文的工具性,因為評價的單項一成績,教師面對應試這根“指揮棒”束手無策,所以教師注重對習題操練,但是考試題也壓不中,閱讀材料都是課外的,與其盲目練習,還不如扎實實將教材吃透,將語文基礎知識打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實現“戴著腳鐐跳舞的藝術”的教學目標。舉一個教學實例,《少年中國說》結尾詩意的語言,錢老師問學生看到比喻句,首先做什么事,學生一致回答找出本體和喻體,正是以往重視語文工具性,學生成了做題工具,盲目分析題目,語言對人熏陶的美感完全喪失,談何塑造學生的思想!
三、“導讀”并之,“問答”兼之
歐洲教育學家弟斯多惠曾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多少,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錢夢龍老先生認為孩子們都想證明自己智商高,所以借助這樣的心理,可以適當將他們的內在潛能激發出來,當他們獲得足夠的成就感、自信,就會轉而成為語文學習的內在動力。正是對學生的心理理解以及自己學習的經歷,錢夢龍教師在自己的語文教學上嚴格踐行這樣的“導讀”并之,“問答”兼之,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并衍生出自己的心得“導讀的藝術”。
錢老師有自己獨特的備課方式,偶爾也翻一翻教參,但是絕大多數他要一遍一遍地閱讀原文,品味其中的語言,讀出自己的心得,在讀的過程中以學生的角度預設出來學生會提出的問題以及預設自己“導”的方向,《論雷峰塔的倒掉》中有一句話:“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有點些許重復,重復意味著強調,表明我明知道塔下沒有了白蛇,對塔還是沒有好感完全出自對于封建的厭惡。上述這些回答都來源于學生對整個句子的品味、體會,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自行解決的,學生能逐步地解釋明白,就說明學生的“咬文嚼字”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