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雨
摘要:禁忌語是一種文化背景的折射,每個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傳統、思想意識、社會價值觀念的不同,禁忌語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本文我主要闡述的主題是禁忌語,通過漢英對比了解差異,使我們在外國人交流時不會產生誤會,有利于文化傳播和弘揚。
關鍵詞:漢語;英語;禁忌語;特征;異同;起因
一、漢英禁忌語的類型
在中國禁忌語最早產生于周代、在漢代流行、并在唐朝興盛,最后愈演愈烈,清朝有的懲罰條例足以顯現,比如株連九族。而在英國,雖然“塔布”在1777年才進入英國人的視線中,其實在最開始就已經存在禁忌語的現象。
(一)漢語禁忌語
漢語禁忌語大體可以分為倆大類型:起源于封建制度下的特權和宗法制度下的禮教行為、源于封建迷信思想下的禁忌表現。
1.避諱類
第一:關于“帝諱”,在中國封建制度下,臣民對自己的皇帝和長輩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茍同,如果遇見此情形需要“避諱”,就要進行改動工作,例如秦始皇當時是名為“贏政”所以我們就不能稱“一月”為“正月”,而被改為“端月”;第二:關于“名人諱”,類似于“帝諱”,不僅對于皇帝的名字要避諱,甚至一些官員和名人的名字也要忌諱,陸游曾經記載一則故事,有一個州官他的名字稱為田登,所以“登”字以及關于登字同音字都被得到忌諱,等到元宵節來臨時,他為了表達自己是一個好的官員,并且與百姓同樂,就親近民意的貼了一張告示“元宵節三日可以放火”,其實這里的“火”字代替“燈”之意,由于本官的名字的原因,所以只能將同音的避開。
2.俗避類
自然的聲音和社會意義本來沒有什么必然聯系,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總是把這些自然災害與人們說話不注意相聯系,就產生許多禁忌語和避諱語。例如對于生小孩本來對于一家人應該稱為喜事,但是有的地方卻忌諱“生”字,只能用“撿了一個妹子”來代替;還有就是“病”字一直以來被人們所避諱,古代的人把“生病”稱為“采薪之憂”,而現在的我們一般把“生病”稱為“不舒服”、“難過”等;死的禁忌現象也很普遍,例如我們將“棺材”稱為“壽木”,將“停放尸體”的地方稱為“太平間”,把“喪事”稱為“白事”等等。
(二)英語禁忌語類型
英語禁忌語一共大可分為三種類型:與基督教相關的禁忌語、與生殖有關的避諱語、與文明禮貌相關的避諱語。
1.基督教類
由于西方人信奉宗教意識比較強烈,對于一些關乎宗教和上帝有關的詞語一般都只在正式的場合或者是宗教場合才出現,雖然口語中有時候會出現God,但是有時候西方人還是會有所反感,因此就出現一些替代詞來代替,即用Gosh、Gollv、Gawd來代替God;同時用Jeepers、Jimmy來代替Jesus。另外有些與宗教發生一定聯系的詞也被禁忌,例如damn、hell就是此類禁忌語,Go to hell被改為Go to blazes。
2.生殖類
與生殖有關的禁忌語一般就是指比較露骨一點但很正常的一些倫理現象的相關詞匯,即性行為和性器官的部分詞語,例如scruw、fuck、balls等,這些詞匯在某些程度上違背了一些倫理道德,一般按照社會倫理被加以忌諱和禁忌。
3.文明禮貌類
與文明禮貌有關的禁忌語其實是指一些粗俗、有傷大雅的一些詞語,更具體的就是關于人體排泄和令人不愉快的私人話題等,例如shift、fat、poor、deaf等,這些詞被人認為是污穢羞辱的詞,因此被禁忌。
三、漢英禁忌語的異同
(一)漢英禁忌語相同點
雖然漢英禁忌語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有各自的特點,但是還是有相同點,表現為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語音忌諱、詞匯方面忌諱。
1.在語音忌諱上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認為那些與災難有關的發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都會給自己帶來厄運,人們都會去避免使用這些音同、音近的字。例如漢語中常見的“送鐘”被理解為“送終”;還有就是“分梨”被理解為“分離”;“送傘”被理解為“送散”。在英國,他們常用donky來代替ass,因為ass與arse發音相近,含義是屁股的意思,是一個不雅的詞匯。
2.在詞匯禁忌上
(1)慎重使用性方面的詞語,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認為這方面的詞語被認為是露骨的詞語,因此在公共場合禁忌并且謹慎使用,這方面在中國更為明顯,一直以來受“男女授受不親”的沿襲,至今我們仍然不會露骨的去表達,而是用“出軌”等一些委婉詞來代替。
(2)對于神靈的敬意要專用一些詞匯,這個在前面已經有所涉及,這里我們主要談一下中國隨身靈的敬意,中國受儒釋道家思想影響,對神靈十分敬畏,道家對神稱為“元始天尊”;儒家提倡“敬神而遠之”;佛教對神靈稱謂“觀世音菩薩”。
(3)生老病死的禁忌語,對疾病的稱謂,英語中用c代替久病,用V.D.代替性病,用AIDS代表艾滋病;而中國人一般就是用不舒服、難受等來代替生病;對死的稱謂,中西方有很多委婉的說法,一般英語常用pass away、leave this world、go to a happy land等來說明死;而中國更多委婉表達,比如:駕鶴西去、歸天、陰陽相隔等等;對于生的稱謂,中國人一般說“有喜了”來說明懷孕;但是西方人一般She is expecting a baby.但是不用She ispregnant.
(二)漢英禁忌語不同點
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名字禁忌、宗教信仰禁忌、數字禁忌、隱私禁忌。
1.在名字禁忌上
由于中國受三綱五常的影響,因此起名字時有很多的禁忌,在前面提到“帝諱”和“名人諱”。這里主要講一下對于長輩的禁忌,我們不能引用家人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在寫史記也注意到了這點,他的父親是司馬談,所以在寫“趙談”的名字時自己撰改為“趙通”;但是在英國沒有禁忌,甚至可以與總統名字相同。
2.在宗教信仰禁忌上
西方自古以來就是強調人生而平等,所以對于宗教信仰等問題都可以自由選擇,同時是自己的隱私有權保護,當問及一些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時,他們可能會反感;但是當這些問題問到中國人時就不會覺得反感,比如問“你是黨員嗎?”這個問題就不會產生反感。
3.在數字禁忌上
在前面談論關于英國人歸于13的禁忌使用,因此不再重復,這里主要闡述中國人對數字4的避諱,一看就明白4與死音近,所以人們在平時都會禁用,比如在餐飲行業一般沒有座位和4相關的,車牌號有時候也會避免使用。
4.在隱私禁忌上
這個真的大相徑庭,我們一般會問“你吃飯了么?”來表示和熟人的對話,但是在西方會被誤認為“你要來我家享受晚宴”;還有我們一般會問及一些關于對方愛人的問題,比如“你家那位是干什么的?”諸如這些問題一般在中國被認為是對朋友的關心,但是在西方這就是他們的隱私。
四、漢英禁忌語產生的來源和原因差異
(一)來源差異
1.英文來源
禁忌語用英文表示為“Taboo”,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在1777年,一個探險家在南太平洋進行探險,經過一個小島,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這里的居民分倆種,一種是特殊居民,即社會團體;另一種就是一般的普通居民。有一部分詞只能這一特定的社會團體講,而一般居民不能沒有這個權利,當地居民把這種不能說的被稱為禁忌語。另外“Taboo”在英文里原意是“神圣的”“不能觸摸的”的含義,也就是說當一種行為被禁止時,從此“Taboo”就進入西方的視野里被認定為他們的禁忌語。
2.漢語來源
由于中國封建思想濃厚,束縛著人們的行為,它們像現在的法律一樣管制人們的言行,比如最明顯的是皇帝的姓名不能直呼,甚至普通老百姓的名字、自然事物的名稱、某物體的稱呼等如果和皇帝的姓音節相同或者相近都不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封建時期宗法觀念根深蒂固,晚輩對長輩要惟命是從,此外還要所有的長輩的名字都要避諱,唐代李賀才華橫溢,因為他的父親名“敬肅”,“敬”和“進”相近,所以使得有才華的李賀不能參加進士考試。
(二)原因差異
1.宗教信仰和神話因素
遠古時代人們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滯后,對于主宰大自然的各種神秘的力量無法透徹解析,因此人們的語言會被加上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同時將這與某些自然現象加以聯系。現如今,人們會認為語言是禍福之根源,哪個人如果得罪這根源那么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相反如果討好這一根源,那么就會得到相應的庇護和保佑,因此語言禁忌就起因于靈物崇拜。
2.種族不同的因素
提到種族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種族歧視,中國不那么明顯,但是在美國一些發達國家相當明顯,種族歧視也是禁忌語產生的原因之一。種族主義者會想當然的認為某些種族人群生下來就是低人一等,受人管轄和支配,最明顯的就是對黑人的歧視,例如罪惡的三角貿易,再如關于詞匯意思分布問題,“Black”是“黑色”的含義,但同時也有“罪孽”“骯臟”之義,還有“Blackguard”有“惡棍”的意思,“Blackmark”有“污點”之解、“Blacklist”有“黑人名單”的含義;但是“Whitelie”有“無惡意的善意的謊言”的解釋,恰然相反的是“Blacklie”是“用心險惡的謊言”。這已經看出來明顯的種族歧視在語言表達上的不平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在一定程度決定文化使用,語言中存在著滋養該語言的文化傳統、社會規范、民俗風俗所不容使用的部分詞語,這些詞就是禁忌語。倘若禁忌語被使用就會觸犯社會禁忌,違反社會規范,結果就會使交流無法正常進行,在人員交際過程中,應該切記避開禁忌語,避免引起尷尬和誤會,同時也可以掌握禁忌語知識,豐富文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另外,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同的文化根基,所以固然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驅使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的有不同的禁忌語,只有掌握禁忌語原則,才能使跨文化交流工作順利進行,從而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各國友好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