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子茵
摘要:翻譯使世界上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能夠廣泛交流。但是由于國與國之間存在著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習慣。這些異文化及語言習慣使得翻譯無法做到絕對對等。在翻譯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失”。這些“損失”便是本文中提到的“不可譯現象”。隨著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不斷研究,現如今人們不再片面的強調翻譯是否可能。因此,筆者以漢譯漢語中的部分熟語為研究對象,旨在找出如何將這些翻譯中存在的不可譯現象變為可譯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不可譯性;異文化;語言習慣;熟語;翻譯方法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對翻譯的不斷深入研究。翻譯過程中的不可譯現象,很多學者都做了相應研究。劉振江從英語語言形式本身充當內容和對內容不可替代的修辭作用兩方面說明了翻譯的不可譯性。周玉忠認為雖然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影響會造成翻譯的不可譯性,但其大多都是相對的,純屬絕對不可譯的只是少數。王斌根據英國語言學家、翻譯家卡特福德的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將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作為研究的基準并分別提出了翻譯策略。
以上的三名學者都承認翻譯的不可譯性且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并對其的應對方式、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研究。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三位學者的共同點如下:
1.都承認翻譯的不可譯性。
2.都從語言和文化兩方面對翻譯的不可譯性進行了研究。
3.都是從英漢互譯的角度總結了研究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知,對于日漢翻譯的不可譯性研究較少,且不充分。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同,英漢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不能夠完全支撐日漢翻譯。為此,筆者將從日漢的角度進行研究。并以日譯漢語中的部分熟語為例,淺談這些不可譯現象并試圖找到其合適的翻譯方法。
二、日漢翻譯中的不可譯現象
翻譯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任何翻譯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忠實于原文,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失”。我們可以將這個“損失”理解為翻譯的不可譯現象。筆者認為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語言和文化兩個層面上且相對于語言習慣上的不可譯,文化層面上的不可譯難度更大。
中日兩國雖然都使用漢字,但在語言及語言習慣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比如漢語使用的主謂賓結構,在日語里卻是主賓謂的結構。而兩國的文化之間,更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審美、價值觀、思想、信仰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使得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存在著很大的挑戰性。因此,日漢翻譯中的不可譯現象也越發的明顯。
三、漢語熟語及其翻譯的復雜性
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主要參考文獻,對漢語熟語的定義為“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應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往往不按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漢語熟語包含的語匯種類主要有五種,分別為:成語、俗語、諺語、常用語和歇后語。此次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前四種舉例展開。
漢語熟語具有著和其他語言不同的特征。在語言的運用中,熟語都是以一個完整的固定結構出現,不可拆分。且這些結構固定的熟語表達的內容往往都不是字面上的簡單含義,都伴隨其引申含義。所以要想深入理解一個熟語的正確含義,不光需要明確對其的使用范圍和對象,分清其褒貶性質,還要具有一定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基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條件,使得日譯熟語成為了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
四、漢語熟語的翻譯方法
五、結語
因為不同國家在語言習慣和文化上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這使得翻譯任務多少會出現不可譯的情況。漢語熟語便是其中一個難點。但隨著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及對翻譯的深入研究,筆者通過日譯漢語的部分熟語得出了一些翻譯方法。文字表面對譯法、相同含義對譯法、借用法、解釋性譯法等翻譯方法,可以使日譯漢語熟語變得簡單、輕松。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將翻譯中的不可譯部分變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