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明暉
摘 要: 沈從文早年的旅行生活是其創作湘西題材小說的主要生活源泉,旅游文化是沈從文成為文學大師乃至于成就其輝煌人生的重要因素。小說《邊城》是旅游文化的產物,具有旅游文學的屬性。本文著重探討其湘西題材小說《邊城》與旅游文化的密切關系,《邊城》的部分文字章節具有旅游文學屬性,旅游生活是沈從文文學創作源泉之一。
關鍵詞: 沈從文 邊城 旅游 文化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長河中,沈從文無疑是一種迥然不同的存在,他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又印象深刻。沈從文的個人生活軌跡與文學生命密不可分,學界對其思想和創作的研究經歷了一個跌宕起伏的變化過程。縱觀對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研究歷史,歷年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對作家本人文學理想的訴求及其作品中呈現的道德人性的解讀,然而從旅游文化審美視角解讀沈從文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的研究卻并不多見。沈從文的作品獨樹一幟,有一種和諧美。沈從文營造的這種和諧美鮮明地體現了他選擇題材、運用體裁、文化背景及語言選擇等特征。這種和諧美使沈從文創作出了獨屬于他個人的小說世界:展現和諧美好的湘西世界。湘西為讀者呈現了一個人文旅游勝地,吸引著無數人前往尋跡。縱觀沈從文的作品與生活會發現他的文學創作生涯與旅游文學始終相伴,文學家沈從文的一生是具有濃郁的旅游文學情結的一生。他在文學創作之初就寫了游記《游二閘》。之后重返文壇時寫的是《春游頤和園》、《新湘行記》,其湘西題材小說與旅游文化存在密切的聯系。探討《邊城》與旅游文化的關系,首先要了解沈從文創作的湘西題材小說的主要生活源泉來自于他早年湘西的旅行生活。除《邊城》外,沈從文其他湘西題材作品與旅游生活關系也十分密切。湘西題材小說《長河》是其代表作;用游記形式寫成的《船上岸上》是表達追懷同鄉好友的情感,《槐化鎮》來自于土著部隊旅行生活經歷;同樣來自他本人的旅行經歷的《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其實是游歷湘西清鄉時所見真人真事的拓展。其代表作《邊城》與旅游文化關系密切:它們是旅游文化的產物,很多文字和章節都具有濃郁的旅游文學屬性。
一、《邊城》是旅游文化的產物
《邊城》是沈從文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這個時期的沈從文講故事的技藝已爐火純青,而且《邊城》背后已經有了自覺的理念,《邊城》中是可以挖掘出一些深厚的審美內涵和文化語義的,或者說,這篇小說有了一個完整的藝術視景和意識形態內景,可以回答沈從文是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聲音回應中國現代文學的大敘事和歷史的大敘事這一問題,體現了沈從文的宏偉抱負。《邊城》的問世標志著沈從文精心打造的“湘西世界”已上升為一個由高超想象力建構的想象王國。
沈從文在《邊城》的創作中對自然界的美給予了熱切的關注,尤其對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和色彩的感受力超過常人。《邊城》則呈現了一個田園牧歌般的鄉土中國文化圖景。汪曾祺認為:“邊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說這是個邊地的小城。這同時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和諧與美麗的自然使作者的情感深受震撼。沈從文認為自己在“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絕不是所謂道德君子的感情。”《邊城》恰恰就是這樣一部藝術家的杰作。一切是這樣的和諧,光與影的絕妙搭配,人和周邊的自然和諧共處。對作者來說,發現這種美麗而和諧的自然似乎毫不費力,湘西自然熏染了作家筆下的世界。沈從文在回憶代表作《邊城》的創作過程時曾說是自己入伍后想游覽巫峽,聽從湘西同胞的話隨軍駐四川,而后進行了一次三省交界處的旅游。“這次旅行和任何一次旅行一樣,我當然得隨同伙伴走路。我們先從湖南邊境的茶峒到貴州邊境的松桃,又到四川邊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這次路上增加了我不少新鮮經驗,過了些用竹小編成的渡筏,那些渡筏在靜靜溪水中游動,兩岸全是夾林高山,給人無比幽靜的感覺。十年后還在我的記憶里,極其鮮明地占據了一個位置”。銘記在作者記憶里的這次旅行讓他難以忘懷,由此孕育了作者的經典之作《邊城》。在《沈從文文集·九卷》第202頁曾說明:“《邊城》由此寫成。” “邊城” 首先無疑是個地理概念,是旅游文化的產物。“邊城”除了地理概念外,還有文化概念,它首先指地理概念上的三省邊區小山城。《邊城》里的故事發生地邊城的原形就是作者游歷所經三省邊城茶垌,這一點在小說《邊城》開篇就言明:“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從地理意義上而言,《邊城》就是旅游文化的產物,它的成型和作者三省邊區旅行生活緊密相連。
其次,主人公翠翠源于作者的旅游經歷,可以說是旅游文化的產物。翠翠是由三個生活中的原型藝術地合成的:湘西、青島和身邊的夫人,前兩個原型均得之于旅游生活。作者在《湘行散記》中寫道:“那女孩叫‘××,我寫《邊城》故事時,弄渡船的外孫慧的溫柔的品性,就從那絨線鋪小女孩印象而來。”談《邊城》創作時又說:“故事中的人物,一面從一年在青島嶗山北九水旁見到的一個鄉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邊新婦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樸式樣。”對于作家而言,不論是湘西絨線鋪小女孩還是青島嶗山鄉村女子,這些都只是人物原型的積累過程,當作家創作筆下人物時,情感被積累的人物原型觸動,靈感被喚醒,眾多人物漸漸融合在一起成了美麗的翠翠和善良的船公。這些人物都來源于作者在豐富的旅游生活中見聞及眾多美和善的人物原型。
再次,《邊城》主人公生活的地方是川湘交通要道的一個渡口,服務于行旅的渡船、渡口承載了故事的背景。翠翠與爺爺每天運送接觸的是當地需要過渡的各色人等與各地客商行旅。這負載故事的渡船、渡口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背景,本身就是旅游文化的產物和旅游文化息息相關。
最后,《邊城》中的人物順順父子三人與旅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船總順順靠水吃水。他“明白出門人的甘苦,故凡因船只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士兵,游學文墨人,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一面水上賺來錢,一面就這樣灑脫散去”同時愛著翠翠兩個兒子 “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做父親的就輪流派遣兩個小孩子各處旅行”。
作者一直自稱為鄉下人:“這鄉下人又因為從小飄江湖,各處奔跑,挨餓,受寒,身體發育受了障礙,另外卻發育了想象,而且儲蓄一點點人生經驗。”沈從文少年時期過著“飄江湖”、“各處奔跑”居留不定的旅行生活,長期的旅行生活不僅為作者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還為他后來走向文學創作之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同時孕育了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邊城》的成功創作得益于其旅行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素材。
二、《邊城》具有旅游文學的屬性
《邊城》中許多段落幾乎就是游記,本身就具有旅游文學的屬性特征。在《湘西·白河流域幾個碼頭》開篇,沈從文引了下述文字:“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一個對于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30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可見他也認為小說中文字可為游記文字。
《邊城》的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大部分都可視為游記,第三節和第五節的部分也可以看做游記。第一篇全篇及第二篇的開頭、結尾,還有第七篇和第十二篇的部分是游記和湘西風土志結合的文字,旅游文學的屬性十分明顯。
由此可見,湘西題材小說《邊城》與旅游文化有著密切關系,《邊城》是旅游文化的產物,它的部分文字章節具有旅游文學屬性。旅游生活是沈從文文學創作源泉之一。
旅游文化是沈從文成為文學大師乃至成就其輝煌人生的重要因素。旅游既為鑄造文學大師沈從文立下汗馬功勞,又為成就文物學家沈從文打下基礎、造成契機,甚至可以認為旅游文化是沈從文人生輝煌之源。沈從文創作成功的個案,顯現出旅游文化意義:旅游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改變人生。沈從文的成功、卓異,表明中國現代文學與旅游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說明旅游文化是文學創作之益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旅游生活是沈從文成就為文學大師的重要源泉。
參考文獻:
[1]劉洪濤,楊瑞仁.沈從文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6.
[2]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
[3]沈從文.沈從文文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