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劉琴
摘 要: 我國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發展旅游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安源鎮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發展旅游經濟具有資源優勢。本文從分析安源鎮紅色旅游資源、古色旅游資源和生態休閑旅游資源現狀出發,分析其發展旅游經濟存在的優勢與問題,并提出培育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當地旅游經濟的策略。
關鍵詞: 旅游經濟 特色小鎮 安源鎮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旅游消費支出的意愿增強,我國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高效的公路、鐵路、航空和水運系統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我國的信息技術也得到快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在旅游推廣、景區服務和客戶體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都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可能。現階段,我國旅游景點得到大力開發,配套設施逐漸完善,產業體系不斷發展,我國正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旅游業對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生態城鎮建設、提高城市知名度、豐富人們業余生活、提升幸福指數的正面效應日益凸顯。安源鎮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經濟,培育旅游特色小鎮,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發揮當地特色的具體體現。
一、安源鎮旅游資源現狀
安源鎮是萍鄉市安源區下轄的一個鎮,緊鄰市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全國文明鎮和萍鄉市經濟發展十強鄉鎮。安源鎮是近代工業重鎮,享有盛譽的安源煤礦就坐落于此,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在中國革命中有著重要的歷史作用和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安源鎮與時俱進,利用當地豐富的歷史、人文、生態和娛樂等資源,積極投入綠色健康的旅游經濟發展之中。
安源鎮旅游資源豐富,可概括為紅色旅游資源、古色旅游資源和生態休閑旅游資源。紅色旅游景點主要包括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萍鄉革命烈士陵園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是省重點名勝景區,建筑莊嚴大氣,陳列品全面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安源路礦工人革命斗爭的情況,紀念館每年都會接待全國各地的大量游客。古色旅游景點有總平巷和盛公祠等工業舊址,安源煤礦應用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總平巷是安源煤礦的井口,當時作為工人進出和輸出煤炭的通道,見證了安源煤礦的發展和廣大礦工的辛勞。生態休閑旅游具有代表性的是安源錦繡城、安源歡樂谷和紅領巾主題公園。安源錦繡城倚靠巍巍青山,濃縮具有萍鄉地方特色的儺文化、工業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安源鎮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拓寬旅游項目,引進了全市首家大型游樂場——安源歡樂谷,緊鄰紅領巾主題公園,歡樂谷內設有過山車、海盜船、旋轉木馬和高空飛翔等項目,為安源鎮吸引各地游客增加了新的亮點。
二、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的優勢及不足
(一)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的優勢。
1.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優越的政策支持。萍鄉是資源衰退型城市,是經濟轉型的重點區域,國家和省市都出臺了促進區域發展的指導文件和優惠政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諸多旅游業利好政策。在江西,旅游業已作為重要支柱產業,江西省印發了《江西省紅色旅游發展規劃(2013—2017年)》,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多項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萍鄉市印發《萍鄉市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12—2025)》,積極探討建設紅色主題公園。
2.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景點分布集中,便于宣傳游覽。安源鎮的紅色、古色和生態休閑旅游景點大部分集中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周圍,游客可通過步行或者觀光車參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萍鄉革命烈士陵園和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等景點可發揮革命傳統教育作用,安源歡樂谷、紅領巾主題公園和安源錦繡城等景點可給游客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景點種類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游客團體的需求。安源鎮交通便捷,主要道路有319國道、萍安大道和萍高公路,安源鎮處于旅游資源聚集帶上,隨著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開通,萍鄉距南昌高鐵車程約一小時,距長沙車程約半小時,可與附近城市如南昌、井岡山、瀏陽和長沙等地形成湘贛紅色旅游帶,推出一至三日游覽線路。同時開發旅游市場潛力巨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增加趨勢,國內游客從2010年的2103百萬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3611百萬人次,國內旅游總花費從2010年的12579.8億元發展至2014年的30311.9億元,發展旅游經濟存在廣闊的市場。
3.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發展旅游經濟過程中會面臨一些具體問題,如招商引資、合理規劃、開拓市場和安全管理等,這就要求政府和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義無反顧,團結奮斗,勇于開拓,敢為人先”的安源精神會鼓舞萍鄉人民克服困難,發揮才智把旅游經濟發展好。為了增加旅游亮點,提升景區吸引力,安源鎮正在采取多項措施促進景區發展,如積極探索開發寓教于樂的探險旅游模式,利用安源煤礦舊址,開設礦山采煤體驗,同時建立礦山博覽公園。開辟新的旅游體驗活動,提升游客體驗滿意度和完善規范旅游市場就需要積極創新,團結協作,各方配合。安源精神在革命斗爭年代發揮過重要作用,如今它也會激勵著萍鄉人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二)安源鎮發展旅游經濟存在的問題。
安源鎮旅游業發展已有多年的歷史,目前初具規模,但旅游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發展旅游經濟還存在很大的空間。
1.綜合經濟效益不高。安源鎮距離市區僅5公里路程,交通便利,但部分游客采取半日游,客源也以萍鄉市和周邊地市游客為主,景區吸引力不足。紅色旅游是安源鎮的一大特色,地域內和周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品牌不夠突出,紅色安源主題應得到進一步提升。旅游經濟要形成規模必然要求旅游產業鏈條的延伸,既要能滿足游客觀光需求,又要有“吃、住、行、游、購、娛”的配套設施和產業分布。現有的景區主要是提供游覽,缺少景點購物街、工藝品商店和大型餐飲住宿服務,在形成綜合旅游服務體系上還存在欠缺。
2.旅游發展環境滯后。一是景區接待服務設施不完善,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餐飲、游客休息等場所有限。游客出行不僅僅是參觀名勝景點,更是一場精神之旅,游客對于當地風土民情和旅游服務的體驗會產生后續影響,良好的出游體驗可以提升景區的知名度,配套設施不足的景區不但不能滿足大批量的游客接待,反而容易影響游客的滿意度,造成客源流失。二是旅游宣傳不夠,影響力有限。紅色安源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有待提升,應該借助紅色安源這個品牌,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和微信等媒介向社會進行廣泛宣傳營銷,設計具有創意、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
3.旅游人才相對缺乏。旅游人才儲備不足,與快速發展的旅游業相比,服務人員整體素質存在提升空間,專業從事景點講解的導游人員較少,對市場開發有經驗和對旅游管理有深入研究的高層次人才缺乏。不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運營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的參與,景區的服務將難以滿足游客的差異化需求,這會減緩景區發展步伐,對于經濟效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4.旅游資源有待進一步整合。一是區域內資源缺少融合,“紅色”與“古色”資源缺少結合和互動,“安源精神”和“煤都文化”可以融合起來,形成疊加的品牌效應。二是跨區域資源整合不足。萍鄉市各縣區均有景點分布,各具特色,但又相對分散,缺少成熟的旅游線路將景點串聯起來,因此總體規劃上既要強調各自優勢又要注重整合資源,延伸旅游產業鏈。同時也可積極和臨近城市合作,擴展旅游線路,理清協同整體規劃思路,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的精品線路。
三、安源鎮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堅持保護與合理開發并重的原則,強化“紅、綠、古”旅游資源的有機融合,實現旅游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保留紅色資源,加快對工業遺跡進行合理開發。生態旅游在安源鎮旅游經濟中占據重要的一部分,2014年以來,安源鎮爭取封山育林及竹林低改等項目數千畝,堅持走“生態美鎮”、“宜居城鎮”的道路。目前安源錦繡城、安源歡樂谷等項目開發相對成熟,應當加大對外宣傳推廣力度,提高景區的知名度,提升經濟效益。
(二)推進區域戰略合作,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通過與溫泉養生、高原草甸風光的結合,將安源歡樂谷等娛樂項目作為系列推廣。同時拓展旅游線路,以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秋收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發展包含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蓮花一支槍紀念館和上高抗日會戰舊址等景點的贛西紅色旅游區。通過建立輻射井岡山、蓮花、韶山、瀏陽等地的旅游合作機制,形成景點、景區和旅游線路有機結合的紅色旅游圈。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景區形象。
一是做好景區周邊綜合整治,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目前安源鎮啟動了老鎮區改造工程,整治了新正街、老正街臟、亂、差現象,對鎮區和安源廣場景觀燈進行了改造與維修,下一步要加快打造具有安源特色的集餐飲、民宿、工藝品店和創意工坊為一體商業步行街,完善景區環境。二是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根據市場的需求,建設具有當地風味的大型快餐店、大型停車場和一定規模的星級賓館,提高接待能力,完善游客服務中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網絡信息服務。
(四)大力開發旅游產品,增加旅游消費亮點。
可以在每個景區合適位置增設一些旅游商品、紀念品商店,改進現有旅游商品的外觀,如毛主席雕塑、像章等,在材質、工藝上可以做得更加精美。同時,活化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如加快開發紅色歷史體驗、地下礦井探秘游等旅游產品。
(五)積極培養旅游人才,全面提升從業者水平。
一是加強對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強化從業人員在旅游品牌和優質服務等方面的意識,增強旅游從業人員應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旅游產業推廣的能力。二是重點開展導游和講解員培訓,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導游的業務技能,增強對景區的熟悉度,做到講解具有真實性、感染力,提升游客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田逢軍.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區發展問題與提升路徑[J].經濟地理,2016(01).
[2]程曉麗,張樂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以池州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05).
[3]曾清.旅游文化與現代旅游經濟分析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