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銘
摘 要: 《看不見的客人》運用多層敘事的方式,將車禍真相和密室殺人的真相層層道來,作惡者原形畢露。故事情節(jié)設置多處反轉,在聲畫結合中暗潮洶涌,受眾在獲得視覺滿足的同時明了電影主題——痛苦需要拯救,正義終將到來。
關鍵詞: 《看不見的客人》 多層敘述 聲畫結合 主題探討
在世界電影史中,將多層敘述方式運用得比較經典的電影莫過于黑澤明的《羅生門》,對同一件事從多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講述,在層層講述中剖析出完整、具體的真相。西班牙懸疑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利用多層敘述向經典致敬,在同期大制作大投資電影中脫穎而出。
一、多層敘事:作惡者原形畢露
《看不見的客人》運用多層敘事,在企業(yè)家和女律師的三次講述中交代出車禍和密室殺人案的真相,自私虛偽的企業(yè)家原形畢露。
艾德里安是大公司總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掩蓋事實真相,不讓自己的前途受到影響,殺死自己的情婦,并想著嫁禍給他人,心腸歹毒,心狠手辣。影片開始,在艾德里安的第一人稱敘述中扭曲事實、顛倒是非,把車禍的責任推卸給情婦,偽裝成無辜被動的受害者。埃爾韋拉,作為被害者丹尼爾的母親,在得知兒子的死訊后幾近崩潰,為了調查兒子被害的真相,不惜深入虎穴,假扮為金牌律師古德曼,與真正的兇手亞德里安斗智斗勇,并且讓艾德里安說出了全部真相。勞拉是艾德里安的情婦,著名攝影師,心地善良,在肇事逃逸后覺得自己的良心受到了極大的譴責,想著去自首,告知了被害者家人真相,并試圖說服亞德里安跟她一起自首,可惜她不夠了解情夫,慘遭毒手。
弗洛伊德將人的本能分為兩種: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即為求生的欲望。艾德里安出于生的本能,而不顧做人的道義和法律條例,在第一次講述中把情人塑造成事件的始作俑者。埃爾韋拉為獲取他的信任,以被告律師的身份,在第一次講述的基礎上繼續(xù)篡改成第二個版本。埃爾韋拉在獲取足夠的信息后,終于了解真相,呈現出第三種敘述,層層講述,作惡者原形畢露。
二、抽絲剝繭:真相浮出水面
這部劇構建了一出不斷反轉的精妙故事,將謊言的雙刃性用到極致。表面上,整個進程是案情的重復推演,重點在于女律師與企業(yè)家之間的針鋒相對,彼此間的智斗。全片對于最后的結局在很多地方都有鋪墊,這些鋪墊的細節(jié)和情緒的渲染,小心翼翼地將劇中隱藏的反轉排列得當,也暗示了影片意想不到的結局。影片敘事可以分為十一個部分,每個部分又有若干個場景。在這十一個部分中,情節(jié)不斷反轉,重重懸念中真相如抽絲剝繭般漸漸浮出。
第一部分:古德曼來到艾德里安的房間,詢問他具體案情,艾德里安顯得很不耐煩,謊話連篇,終于,古德曼忍無可忍,對亞德里安作出一番警告,告訴他要想擺脫牢獄之災就不要再對他撒謊,亞德里安開始害怕,回憶起當時發(fā)生的事。
第二部分:在第27分22秒的時候,本片第一個小高潮出現,勞拉開車來接亞德里安,上車后她對亞德里安說了句“好可怕”,亞德里安問她發(fā)生了什么,勞拉回憶起剛剛偶遇被他們撞死的男孩的父母。兩人在分別時約定不再見面。
第三部分:日子開始趨于平靜,艾德里安以為這件事即將過去,沒想到有一天,艾德里安在電視上看到了男孩失蹤的新聞,后來他又看到了電視的報道,說男孩是畏罪潛逃,不禁松了一口氣。
第四部分:托馬斯假扮記者混入酒會,試圖向艾德里安問明真相,但沒能如愿,最終被工作人員驅逐。
第五部分:艾德里安向埃爾韋拉講述他們是如何被要挾去酒店,試圖把勞拉之死嫁禍給托馬斯夫婦的。
第六部分:艾德里安告訴埃爾韋拉,她兒子是死于他之手時,喪子之痛讓這位母親差點失控,眼里噙滿淚水,但這一切反常舉動沒有引起艾德里安的懷疑,艾德里安誤以為韋拉在給他模仿審訊現場檢察官激烈的攻勢。
第七部分:第84分34秒,全片第二個小高潮出現,韋拉對艾德里安說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他,角色互換,劇情反轉。
第八部分:勞拉的良心受到譴責,她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日子,決定向男孩的父母說出真相,并進行一系列自我救贖,其中包括說服情夫跟自己一起自首,沒想到說服不成,反被其殺害。艾德里安對犯罪現場進行了一系列布置,嫁禍給托馬斯夫婦。
第九部分:韋拉告訴艾德里安,那張能讓他洗清嫌疑的照片是合成的,但又向他承諾自己已有應對之策,成功穩(wěn)住艾德里安,獲取他的信任,并借機脫身。
第十部分:第97分29秒,全片高潮到來,艾德里安在韋拉走后,無意發(fā)現自己的手機被關機,又在記事本上發(fā)現了些端倪和鋼筆的奧秘,越想越不對勁,這時她又想起韋拉跟他說過的一些話,此時細細想來,心中頓覺不妙。
第十一部分:艾德里安起身,看到對面樓托馬斯和韋拉并排而站,而后看到韋拉的瞬間“變身”后明白一切,心中的震驚無以復加。這時真正的弗吉尼亞·古德曼女士到來,可惜一切為時已晚,影片以男孩的父親打電話報警作為結束。
三、聲畫結合:情節(jié)暗潮洶涌
聲畫合一,可增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但聲畫對立造成的強烈反差,更能渲染氣氛,強調主題。全片畫面以冷色調為主,表示人情世故的冷漠與小人物伸張正義的無奈,視覺上呈現出聲畫統(tǒng)一的和諧和聲畫對立的反差。影片作為懸疑片,敘事中少有配樂,而在最后一幕中,聲畫統(tǒng)一到達第一個高潮。當受害者母親開始慢慢摘下發(fā)套撕掉面具時,夫妻與艾德里安的對視十分驚悚,給人心理上的震撼,此刻小提琴和鋼琴的配樂作為整體音樂風格的高潮點,艾德里安驚恐地對視和配樂基調的快速上升,突出了正義是永恒的這一主題,同時營造出了男主無處可逃的絕望氛圍。
第13分鐘,埃爾韋拉與艾德里安斗智斗勇,在韋拉的一系列警告下,艾德里安終于承受不住,在一段低沉緊張的音樂伴隨著他的呼吸聲后,緩緩抬起頭,音樂戛然而止,開始敘說真相。
第38分鐘,托馬斯看著勞拉開車離開,這時妻子來對他說沒人知道他們兒子在哪兒,托馬斯摟住妻子,鏡頭記錄下兩人的背影,反映出人物此時內心的孤獨和絕望,背景音樂透出一股說不盡的悲涼。
第52分鐘,勞拉駕車離開,艾德里安心里忐忑不安,他仿佛看到窗外站著個人,是那天路過的司機,等一輛車行駛而過,再看向那里的時候,又什么都沒看到,此時的背景音樂更能烘托出他心中的焦慮。
第68分鐘,勞拉聽到動靜出門查看,恐怖詭異的音樂響起,勞拉看到來人,驚慌失措,聲音變得急促,音樂節(jié)奏越來越快,伴隨著托馬斯的喘息聲,一掌朝著勞拉拍過去,勞拉應聲倒地。
第82分鐘,韋拉在得知男主親手害死自己的兒子后,非常憤怒,大罵艾德里安是人渣,情緒徹底失控,她的反常并沒有引起男主的太多懷疑,反而以為韋拉是在給他模擬檢察官猛烈的攻勢,接下來韋拉又恢復了平靜,又開始以一個律師的視角看待問題,但是她的眼里噙滿了淚水,想象自己兒子被害死時的樣子,伴隨著緊張激昂的音樂。
四、善惡較量:正義永不缺席
看不見的客人,我與你面對面坐著,你卻不知道我是誰,充滿諷刺意味。在這部影片,從開始就是一個大圈套,男主兜轉其中,講述的所有謊言只不過是一個個伎倆。男孩父親和母親代表的是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對陣男主代表的社會精英,在這場智商角逐中大獲全勝。
艾德里安作為青年精英領袖,雙商皆高,這種人物設定充滿反諷,滿口謊言,在外包養(yǎng)情婦,對家庭不忠,撞死男孩后,沉尸湖底,如此泯滅人性,在媒體包裝下成為有責任有擔當、勇為社會表率的先進人士;為了擺脫兇案責任,買通執(zhí)法部門,篡改事實,栽贓陷害,如此無法無天,卻又在公眾面前搖身一變成為新一代青年楷模,好一出黑色幽默。
男孩父母,作為弱勢群體,當社會執(zhí)法部分職責缺失,等待他們的無非只有兩條路,一個是絕望接受事實,另一個是憑一己之力揭露真相。就像影片中男孩父親說的,作為黑發(fā)人送白發(fā)人的父母,當你失去了關愛,你便無所畏懼。影片最后,等待男主的無疑是法律的制裁,留給男孩父母的是一生的傷痛,而帶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考和久久不能平復的心情。在男主的前半生中,他不為任何人,他的心中只有自己。所以撞死男孩,他選擇逃避而非報警營救,命案東窗事發(fā),他選擇用錢隱藏真相,而非勇敢擔當責任。在情婦選擇自首時,他仍然為了保全自己選擇殺人滅口。
不遭受苦難,就不會有救贖。天道昭彰,無一人可幸免。正如荷馬所說:“即使正義的到來是緩慢的,破除邪惡也是必然的。”觀眾在得到視聽滿足的同時,得出人生真理。
參考文獻:
[1][法]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58.
[2]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241,330.
[3][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羅,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劉云舟,譯.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