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摘 要: 中華的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特點是中國古代的法制是依靠兩個中心發展的,即依據家族本位和義務本位,法制是以道德理論為中心的理論化過程。縱觀古代歷朝歷代,在整個法制建設中,現代人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古代法制更多更好地影響并幫助現代社會法律完善的發展,更好地推進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本文從對中國古代法制史的倫理表現入手進行系統的闡述。
關鍵詞: 中國古代法 倫理特色 表現形式 發展過程
1.中國古代法制倫理性的表現
中國古代從西周開始就建立起一套以家族為主體的法制體系,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宗法制,當時的宗法制集法律、道德、國家、社會、家族為一體,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法律體系。該種法制的核心是人的身份等級,由于是等級的法制制度,很好地維護了當時等級制度,因此能夠穩定當時的社會制度。一段時期的法律必定符合當時的社會統治,與治國安邦聯系在一起,所以宗法制就具備了道德與法制一體化的特點。當時法律中的“三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應,又是最高的道德體現。將“孝”、“忠”、“節”這三個道德方面的含義融入法律規章中。從漢朝以后,儒家思想被最高統治者認定為國家正統思想,是道德與法制一體化的集中體現。
我國古代法律深受道德倫理的影響,人們往往在法律面前依據的是道德觀念,道德層面的約束一直是我國古代法律無法突破發展的因素。法律建立在等級基礎上,等級的基本原則是倫常,往往將自然存在的人倫關系引申到社會政治生活中,為處于不同等級及身份的人規定了不同的法律準則,貴賤、老幼、尊卑、親疏都是有別的。“名為不同,禮亦異數”,這正是法律差別性的體現。身份就是法律的特權,一種身份的獲得就是對應權利的擁有,對應特權的擁有。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道德倫理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使我國古代法律披上明顯的倫理性。
2.法觀念和法規范層面的中國古代法制的倫理性體現舉例
2.1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十惡”
“十惡”在封建社會中是最嚴重的罪行,這條法律的依據就是道德人倫,其中十條罪名中有一半以上是對道德層面違反的懲罰,其中有些罪名直接就是道德規范的標準。對于不孝的行為會給予嚴厲的罪行,因為在當時孝是道德理論的最高層次,忠是孝的延伸,孝的最高標準是“無違”,有一條罪是這樣寫的“子孫違反教令”罪、“無子聽妻入獄”罪等。其中的存留養親、放任復仇等都是道德方面的孝義在法律中的體現。
2.2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德主刑輔”、“明刑弼教”
“德主刑輔”、“明刑弼教”是我國古代法律中核心的法律觀念,體現了君主的權利在法律之上,希望君主通過德禮教化百姓,德禮是主要手段,法律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該法律還是道德層面的延伸,即君主為父權的擴展,最高統治者對于子民的統治相當于父親對孩子的教導,教子是父親的首要任務,所以教民是首要的手段,在此基礎上如果子民不服從管教,才會使用法律手段。
2.3中國古代法律中的“親親”
法律本該是普遍適用的,但是“親親”法律中,體現的是親屬之間的控告無須舉證,比如父母控告子女,無須舉證,子女亦無申辯權,這種“親親”的法律社會中事實取決于家族的身份,不取決于事實真理。“親親”法律允許親屬間相隱,就是親屬間可以包庇罪行,法律對為親人復仇的罪行采取寬容的態度。法官首先需要明曉五福親制,其次需要知曉法律。
2.4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尊尊”
上面所講的“親親”是一種血緣關系層面的法律,“尊尊”是一種政治等級層面的法制。進入封建社會后,具體法律制度的出現,將等級層面的法律細化了,更成了貴族、官僚等高層社會群體的保護傘。“尊尊”是法律中明確規定的,只要具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這八種身份的貴族、官僚等特殊身份的人,犯罪后就享有寬宥的特權,不僅這些達官貴人享有這些特權,就連其相應的親屬也都不同程度地享有。在古代,官僚更多的是一種身份,而不是職位,所以獲得了官職,也就獲得了特權。
3.中國不同時期法制的倫理體現
3.1奴隸制時期的法制
我國從夏代開始,法律隨著貴族階層內部爭斗的加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開始的法律以保護奴隸主權益為核心,后來轉化為以保護國家利益為核心,這種轉變為后來法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夏商時期人們的宗教迷信色彩較重,法律利用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及無知,將迷信和政治壓迫與法律緊密聯系,就是神權政治。宗法血緣直接表現為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權與族權相結合,在神權政治中體現了“孝”的人倫觀念的起源,其中“不孝不友罪”是奴隸制法上最嚴重的罪名,這在夏朝就已經形成了。夏商時期是神權觀念罪盛行的時期,這對西周人的觀念乃至西周的統治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西周時奴隸制法律的完善時期,“禮”是調節社會關系的主導思想,為以后封建制的法律奠定了基礎。
這時期的“尊尊”“親親”與“忠”“孝”的觀念結合到了一起,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是統一的,宗法為血緣團體的權利和財產的分配、婚姻家庭中的繼承等提供了依據,古代就有同姓不婚的規定。“尊尊”“親親”就是周禮的原則,尊尊就是忠,親親就是孝,這兩個思想就是王權與族權的具體體現。西周時期的法制是以血緣為核心的宗制度,這些核心的思想構成了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及從屬的關系。規定同姓不婚一方面反映了人類社會進步了,另一方面是統治者為了維護家族的統治權利,這也是法律在倫理方面的體現。這時期的法律除了對如“十惡”這些嚴重危及階級統治的犯罪行為進行規定外,還對共犯及家人等的犯罪行為,對危害到國家利益的只追究尊長的責任,這就是“同居尊長獨坐,卑幼無罪”的法律體現。在古代,只有家長才享有完整的人格權利。
3.2封建制時期的法制
3.2.1漢唐封建法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動蕩階段,經過這一階段,中國的法制開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演變。封建的法制逐漸替代了西周的法制。該時期的法制對先秦儒家的禮進行了改造并且將法律中的血緣關系進行了改造,成為規范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準則。從漢代開始至唐朝初期,法律的核心是“三綱”,并且進行了完善。漢代以“引禮入法”、“三綱入律”等顯著反映了中國法制史在倫理方面的體現。“陽尊陰卑”的神學理論,使封建等級倫理成為封建立法的重要思想,在中國古代法制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3.2.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法制
這一時期的法制是由秦漢時期過渡來的,這時,儒家思想成為法制的核心依據,這一時期的法制體現了濃重的封建理論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法制帶有士族門閥統治的特點,在漢代引禮入法的基礎上,這一時期進一步加強完善禮如律的內容。其中“重罪十條”就是體現了儒家的禮教與法律緊密的結合。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等級特權及禮律結合等一系列重要制度都是在此時期形成的。五服制度是封建家庭主義在法律中的體現,為此后封建法律奠定了基礎。
3.2.3隋唐時期的法制
隋唐時期的法制是中國封建時期法制最成熟的時期,中華的法系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唐朝汲取先前所有律法的長處,并將禮法融于一體,將禮融于法律達到了最高峰。這時期的立法依據是唐律,當然是維護倫理的強大武器,“十惡”的罪行就是這時期產生的。唐代的法律是以維護封建君權和家長的權利為核心的,以封建禮教為指導原則,由于其立法的高超技術,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在世界法律史上是非常著名的。
3.2.4五代十國至遼金元的法制
該時期的法制延續了前一時期,但是也有了符合時代特征的變化,例如,將五服制度中的繼承范圍擴大到同居小功親及出嫁女,這樣更加合理。小的方面的改進更加具有時代性。
3.2.5明清代的法制
明代是封建皇權專制的最高時期,這時期的法律沿襲了前時期的法律,更加注重皇權的專制,這一時期的法律體現了民族統一,適應統治多民族的需要,同時制定了符合不同民族的相應法律條文。明清作為封建統治的晚期,傳統倫理道德在法律中稍有減弱,對禮律的施行有所降低,比如“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的唐律是服刑三年,而明律只需要杖責一百。
4.結語
中華的法系雖然在世界法系中已經消失了,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在一朝一代的沿襲中,在現代社會中應該用客觀的態度看待古代法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更好地推進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馮曙霞.中國古代婚姻關系成立中的倫理量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
[2]馬立誠.“鑄刑鼎”:中國古代法制史的一件大事[J].公民與法(綜合版),2017(8).
[3]馮收.淺析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法制進程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