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珊 劉凱
摘 要: 將“三因理念”融入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因事而化”創新主題教育形式、“因時而進”瞄準主題教育時機、“因勢而新”拓寬主題教育宣傳渠道這種師生間多維互動的教育形式,會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團總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從而更好地提升主題教育活動的實效性,為高校團總支工作的開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關鍵詞: 三因理念 主題教育 因事而化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出了“三因理念”,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還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將“三因理念”真正融入學生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切實強化校園活動的育人效果,是高校輔導員群體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主題教育活動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種基本思想作為核心內容,并在活動中使其得到充分體現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如何在活動過中程避免因主題空泛、形式單一、參與度低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如何提升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趣味性和創新性;如何增強主題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煥發新的活力是又一需要不斷思考和踐行的課題。
一、“三因理念”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既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高度凝練,又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深刻總結。“因事而化”的基本要義是抓住事務、解疑釋惑、化解難題,其關鍵是善于把握學生的興奮點、需求點,增強其共鳴感、獲得感;“因時而進”的基本要義是抓住時機、銳意進取、謀求發展,其關鍵是善于把握工作的時機、契機,增強其實效、時效;“因勢而新”的基本要義是抓住大勢、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其關鍵是善于把握工作的規律、情勢,增強其信服力和適應性[1]。
二、“三因理念”應用于高校主題教育活動的途徑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團總支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因理念”思想融入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主題教育活動中。通過多維互動的方式創造輕松、愉悅富有成效的育人環境,優化思政教育模式,有效避免傳統形式單一、硬性灌輸造成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局面,真正將形式和內容有機結合,使主題教育成為學生喜聞樂見并愿意積極參與的活動。具體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因事而化”,創新主題教育形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主張讓學生通過閱讀、實驗、觀察并進行獨立思考和相互討論等途徑獨立探究、自主發現并掌握相應原理和結論的“探究式”教學法越來越頻繁地運用于教學過程當中。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當代“90后”大學生是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特征、追求獨立自主、熱衷新鮮事物的群體。而以班會、講座、征文等為主要形式的傳統主題教育方式很難吸引大學生,更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行為藝術是指藝術家把現實本身作為藝術創作的媒介,并以一定時間的延續、特定的環境和含義為依托而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它更注重和強調藝術家的行為過程意義。通過行為藝術的方式創新開展主題教育正是對“探究式”教育方法的應用。
“凈心”主題行為藝術是針對校園環境問題的“環保題材”行為藝術。參展作品題材均來自近期突出的校園環境問題,并通過夸張、對比、反諷等形式進行表達。既貼近生活有很強的針對性,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并引發思考。如作品《豐收》展示的是三名農婦打扮的學生手上拿著麻袋撿拾地上的垃圾。其創作靈感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畫面描繪了鄉村秋季收獲后,人們在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然而金秋十月在校園中收獲的卻是一袋袋的垃圾。油畫的“再創作”帶來了“新詮釋”。這種行為藝術的表達方式不僅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觀作品的同時通過多維度感官的碰撞自覺思考作品傳達的意義。學生由傳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發現者”。
(二)“因時而進”,瞄準主題教育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把握教育時機的重要性。學者何珊將德育時機的內涵界定為“在于特定的時間之中,由主客觀條件發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獲得最大德育效益的客觀條件”[2]。主題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勢必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內在規律。德育時機理論強調德育時機至少包含時間、環境和人三方面的因素。因此,德育教育者應努力創設德育環境、把握德育時機、創造德育機會、發揮德育機智[3]。
“凈心”行為藝術展是環保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該活動是以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和學院關于“校園環境和公共衛生頂層設計”為背景開展的環保主題教育活動。在此期間學院從上至下都在積極推進校園文明建設,整個校園掀起了一陣環境治理的熱潮。各二級院系除了開展以班會、征文、演講等傳統形式為主的教育活動,更有甚者在學生會成立了環境保護部。每天清晨安排學生干部帶領班級學生在各自的包干區清掃垃圾。然而治理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學生抱怨每天早起勞動,認為自己是來上學的不是替學校保潔的,另一方面亂扔垃圾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改善。藥學院團總支意識到這樣的治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決當前的校園環境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先從思想上提高學生自覺愛護校園環境的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問題。要想在這樣的矛盾、對立的環境中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就必須充分發揮施教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德育機智。藥學院團總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及時把握住了思想教育時機并發揮集體的智慧,創新性地采用了行為藝術的方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三)“因勢而新”拓寬主題教育宣傳渠道。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學生群體網民占比24.8%,為職業結構中占比最高的群體。由此可見,學生群體已然成為使用新媒體的主要力量。新媒體的開放性、實時性和交互性為教育者和學生之間提供了一個快捷、平等的交流平臺。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語言文字表達,而是通過附加圖片、音樂、視頻等動態效果進行表達。這種生動、形象、新穎的交流方式正是當下學生中喜聞樂見的,也更易于學生接受的。
將主題教育同新媒體相結合不僅可以擴大教育的覆蓋面,還可以實時追蹤學生的反饋并及時做出調整和回應,這將極大地增強教育者的工作實效。
“凈心”行為藝術展無論是在前期的海報制作、作品征集,現場的實時播報、互動,還是后期的宣傳、反饋都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作用。在宣傳方面,不僅通過校園官方媒體正式發布,學生會干部QQ、微信朋友圈轉發,還以有獎互動的方式一一滲透到學生中人氣較高的“表白墻”等交流平臺。作品征集方面,采用小視頻錄制和直播兩種方式進行選拔。由于采用的都是時下在學生中最流行的互動互聯方式,同學們參與“凈心”主題教育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這為本次主題教育活動最終取得的良好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三因理念”應用于主題教育活動面臨的問題與啟示
以行為藝術的方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藥學院團總支在認真學習并深入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講話精神的一次大膽嘗試,是對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因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實踐和應用。創新的形式和新穎的互動方式,使活動充滿了挑戰性和趣味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與教育者平等對話并提供支持的主動參與者。這種在“做中學、學中做”做學合一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在參與中通過實踐悟得新“思”,并將新“思”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爭做新時代奮發追夢的有為青年。
(一)“三因理念”應用于主題教育活動中面臨的問題。由于“凈心”行為藝術展是對主題教育活動的一次嘗試和創新,因此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了阻力和挑戰。如由于學生在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方面的欠缺,導致征集作品在創意和深度上的不足。基本上每一副作品都需要老師反復推敲,并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對新媒體的應用使學生的創意和表演受到公開的評價,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對部分參與學生造成心理負擔。這些都需要活動組織者進行及時的疏導。活動在時機上的把握和創新的形式為活動帶來了極大的關注,但同時也對活動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它不再是一次院系內部的“小打小鬧”。校級層面甚至可能會受到社會媒體關注的活動“展示”。這些都給組織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這意味著老師和同學都要投入成倍的精力,持續跟進、不斷優化、精益求精。
(二)“三因理念”應用于主題教育活動的經驗與啟示。本次主題教育活動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如將“三因理念”思想融入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多維互動的方式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僅需要策劃方前期進行大量的資料翻閱、掌握學情動態、與學生進行反復的溝通,更需要精密的策劃和良好的團隊協作。正如“網紅”教師南航徐川,在十九大答記者問中提到:“做好思政工作,就像為學生精心地烹制一頓大餐。要想做好這個‘大餐,其實是三句話,第一句話是知道學生喜歡什么,第二是知道自己廚房具備什么,第三知道我們的大餐如何送給學生。”最需要創新思路和花費大量精力的地方在于“如何把大餐送給學生”。
“因事而化”創新主題教育形式,“因時而進”瞄準主題教育時機,“因勢而新”拓寬主題教育宣傳渠道。只有三者之間有機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次精心打磨的教育活動,確實能在短時間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要使學生將活動中吸收到的思想和觀念,真正長期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須建立長效的思政教育機制。通過創新和實踐不斷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這正是藥學院團總支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進付.“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內在意蘊及方法論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3-6.
[2]何珊.德育時機的當代釋義[J].教育評論,2010(05):62-64.
[3]任道君.淺談德育時機及其運用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8):40-41.
[4]李吉彬.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題教育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5(08):101-104.
[5]艾曦鋒.高校主題教育活動探討[J].教育探索,2012(05):137-13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省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傳承和創新周恩來精神下的大學生思想行為教育路徑研究——以淮安高職院校為例”(項目編號:YB2017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