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義
摘 要: 21世紀以來,高校規模擴大,地方高校承擔了更多的高教任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師資隊伍質量是制約地方高校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課程建設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高教“雙一流”建設使地方高校師資隊伍不斷流失,出現課程建設中的新問題,如高質量課程難以開發利用,轉型發展難以推進落實,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障等,規范課程管理,進行課程建設,構建優質課程共享資源是解決地方高校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地方高校 課程建設 人才培養 共享模式
人才是高校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師資隊伍是高校建設發展的重點。本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根本,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和基本平臺,學科是專業知識構成的重要領域,課程則是學科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質課程是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更多本科教育階段的人才培養工作,既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又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地方高校不僅是我國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但地方高校的課程建設顯得滯后與老化。
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也是實現新時代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1](45)。高等教育對國家建設發展的支撐與引領功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迫。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專業質量國家標準”),這是我國發布的第一個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它是我國本科專業建設的綱領性文件[2],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從歷史看,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已從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轉變,近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接近45%,兩三年之后將超過50%,這一趨勢可能加大,說明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人民群眾的一項基本需求,是提高大眾文化水平和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3]。從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情況看,部分“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并沒有大幅度擴招,更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按照國家政策要求,不斷加強自身的條件保障與內涵建設,其師資力量整體得到充分的補充與發展,硬件條件優先得到改善等。部分地方高校或是通過“升格”,或是通過“轉型”等方式,不斷申請新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造成地方校內教育資源的極度短缺,特別是高學歷、高水平、高職稱師資匱乏,新的課程建設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學條件日漸緊缺,教學方法也得不到真正改進,學校教學質量日漸下滑,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障,影響學校的健康發展。自國家“雙一流建設”以來,地方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變得更加艱難,優秀教師不斷流失。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是指導我國高等教育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依據。
我國地方高校超過兩千余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服務地方經濟的重中之重,學科、專業與課程建設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而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和核心步驟,優化高校課程建設應該是地方高校發展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
課程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地方院校開展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地方高校目前的改革發展總體落后于國家高教改革要求,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科知識總體老化、教學方法一般滯后,課內教學多,課外實踐少,特別是師范類教育,學科知識占據教學的重要內容,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的變革,課程改革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其存在問題總體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課程設置整體老化或結構整體比較混亂。高校課程建設應呈現為動態性發展,在學科專業體系內須不斷調整優化,要保證專業基礎課程,增加專業選修課,提高專業技能課程,不斷提高課程的有效性和利用率,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國家高校改革迅速,地方高校的師資與條件保障總體較弱,或課程開設不足,或課程改進遲緩,或急功近利開設無關緊要的課程等。凡此既不能保障教育教學的健康運行,又不能有效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第二,教學改革力量不足,團隊合作意識總體不強。學科專業的知識構成與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它需要優秀的教學團隊和科學的管理機制,不斷發現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新問題,實現課程建設質量的不斷提升。當前一些地方高校的課程建設與團隊建設結合總體不緊密,協商構建高質量的課程任務、目標不是很理想,教師的團隊意識不強,課程建設的進程與質量不能得到保障等。
第三,課程建設中評估不到位,課程實踐中監管難以落實。課程建設是一個具有連續性和差異性的逐層推進過程,某一課程建設的程度與質量都需設立有效的評估機制,以保障課程建設質量,對課程進行體系性的管理與控制,監督與考核,特別是對課程建設的細節落實與監督等,推進課程建設和質量提升。
第四,對課程改革建設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不足。部分地方高校積極申報課程改革項目,做了許多改革性的工作,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最后將改革成果進行總結和上報,結題之后就不再關注課程改革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造成課程資源的浪費,容易造成高校課程的重復建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難以真正提高,不但增加了學校的經濟負擔,而且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與研究等。
第五,對課程改革資料的積累與教學方法的改進重視不足。部分高校每年都有課程改革項目,一般都在幾十項,若逐年累加,應超過幾百項,所有課程都應有改革經驗。事實上,更多課程改革成果從結題開始就被存放而失去活力效力,而許多基礎課、通識課、專業課等在實際教學中都如常,沒有改進,教學方法如故,多是增加了PPT投影,課程缺少新內容,不能將學科前沿內容及時引入課堂教學,不能啟發學生思考等。
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自我發展中要重視課程建設,著力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改進教學方法,增加教學新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程資源共享程度,提高地方高校有限課程資源的利用率,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
課程建設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但地方高校教師資源有限,特別是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總體短缺,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造成課程改革整體落后,教學質量總體水平不高的現狀。根據以上問題提出如下五點參考意見。
第一,要重視專業規劃,規范課程設置。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專業調整與設置工作(包括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目前學科門類由原來的11個增至12個,新增了藝術學門類;專業類由原來的73個增至92個;專業由原來的635種調減至506種(其中基本專業352種,特設專業154種)。每個專業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支撐。多數專業課程一般包括專業基礎課、通識課和實踐技能課等,課時也有相應要求。2018年的“專業質量國家標準”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的指南,可以此為據,規范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
第二,要重視課程改革,優化課程內容。地方高校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須結合學校學科建設發展優勢,有梯隊有層次地推進學科專業發展,增強學校發展動力等。課程建設是學校改革發展的基礎與重點,也是構建學校優勢與特色的重要載體,連接了學校發展中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地方高校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要積極利用地方資源,實現校地、校企、校政結合,吸引社會力量,創新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要重視課程建設質量的考核與評估機制。高校課程改革多以項目方式推進,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課程改革過程的管理,科學制定考核與評估辦法,促進課程改革的規范化管理。要加大對已驗收課程的檢查與淘汰機制力度,特別是對停滯不前課程的篩選,努力推動課程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等。
第四,要重視課程建設的規劃性、前瞻性和實踐性改革。地方高校目前多數處于轉型發展,要突破傳統高校發展模式,讓課程成為與地方社會經濟對接的重要橋梁,科學規劃,創新課程,積極融入區域社會發展,實現高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引領作用。
第五,要重視課程建設中的資源共享問題。地方高校一般都有相應的平臺建設,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傳媒手段,發揮優秀課程的共享程度,實現有限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達到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
以上五點是解決地方高校課程建設面臨新問題的主要對策。地方高校要有危機意識,積極思考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課程設置、課程管理、團隊意識、過程考核、整體評估和實踐應用等問題,優化課程建設的管理體系,搭建課程建設的平臺,拓展課程內涵外延,挖掘課程建設價值,發揮課程建設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與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葉雨婷.我國首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布[N].中國青年報,2018-1-30(01).
[3]寧濱.認真學習本科教學國家標準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J].北京:中國高等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