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蘇紅
摘 要: 啟發式教學由孔子首創,對現行教育教學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在解讀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基礎上辯證地分析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意義和條件,即課程條件、教師條件、學生條件。繼而分析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實踐:“憤、悱”是啟發式教學的前提條件;啟發式教學的“三部曲”;適時、適機啟發學生;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 憤悱 啟發式教學 現代教學
一、對孔子“啟發式教學”文本的解讀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笨鬃拥膯l式教學來源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筆者重點分析一下“憤”“悱”“啟”“發”。“憤”,這里指的不是氣憤的意思,而是說學生的好奇心處在一種十分興奮的狀態,甚至廢寢忘食。學生通過努力產生困惑又難以解決,處于郁悶、焦急和不安的矛盾狀態。因此,“憤”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神狀態十分飽滿同時又對產生的困惑不得解的狀態。“悱”表示學生對學習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但未出現概念,即心中的話說不出來,很難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憤”和“悱”表現出學生正處于學與思的過程?!皢ⅰ?、“發”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困惑引導、點撥或者直接傳授,讓學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產生疑問,當學生處在“憤”時教師適時地啟示、點撥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認真思考,進入下一狀態——“悱”,教師再適時點撥,將知識告訴、傳授給學生。
學生的“思”對應教師的“啟”,學生的“學”對應教師的“發”。學與思是相互結合的。學生通過努力,理解了教師所講的內容,達到了舉一反三,學習新的內容。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惑時,孔子并不會立即糾正學生,而是針對學生的回答補充新的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明白出錯的地方得到答案。倘若學生的回答自相矛盾,他會引導學生思考,逐步幫助學生改正原來的錯誤,得到正確的結論。
二、啟發式教學發生條件
啟發式教學并不是完美無瑕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用啟發式教學,也不是所有教師都能用好啟發式教學,當然也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被啟發。啟發式教學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倘若條件不具備那么實施啟發式教學會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1.啟發式教學的課程條件
課程的綜合性。課程的綜合性指的是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強調知識的整合,形成體系。綜合性課程有利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層層展開,層層遞進。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后面一個問題建立在前面一問的基礎之上,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便于學生啟發和發散思維。另外,課程的安排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啟發式教學的教師條件
啟發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啟發式教學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啟發式教學更能夠促進教師主動作用的發揮。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首先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非主宰地位。教師應當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人格,學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教師還應當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了解學生的現有基礎和水平,打破思維定式。當學生思路發生偏差的時候,教師應當把學生的思路及時收回來,做到能放能手??傊處熗ㄟ^自身飽滿的精神、積極愉悅的情緒和形象生動的語言,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心理氛圍,讓學生自由聯想和想象,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啟發式教學的學生條件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啟發式教學對所有學生并非都適用。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和學習基礎,教師實施啟發式教學將難以得到很好的回應。如果學生不愿意理解這個問題或已經明白了這個問題,那么教師的啟發就失去了價值。
啟發式教學下學生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學生必須要有民主意識,具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傳統教學中學生習慣聽從老師的指揮,學習處于相對比較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害怕出錯。所以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生有主人翁意識,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點。2.在啟發式教學下,學生應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鬃釉谔岢鰡l式教學思想時便要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據朱熹解:“憤者,心求通而未能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雹賳l式教學讓學生在探求真理的過程當中感受到艱難困苦,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嘗到喜悅和快樂,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同學的尊重而感到自豪。3.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用認知主義觀點看待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就是將新知識和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舊知識產生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才能更好地發生知識的遷移和轉化。正如孔子所說:“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綜上所述,啟發式教學適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認知,對于動作技能的學習并不適用??鬃拥膯l式教學對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否則啟發式教學很難實施。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和提升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在“憤、悱”的前提下,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不足,從而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觀,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感到驕傲?!?/p>
三、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實踐
1.“憤、悱”是啟發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前面論述了啟發式教學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學生需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一觸即發。這時的學生如同即將點燃的蠟燭,只需要借助一點點風就能形成燎原之勢。學生處在想弄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又不能準確表達出來的狀態。這時,教師作為學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能夠認識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皯?、悱”為教學前提的啟發式教育,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積極思維,不斷地自我理解、自我消化、自我吸收,啟發式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著作用。倘若學生不愿意學習,那么教師啟發式教學的作用微乎其微。同時啟發式教育還強調學生對學習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當學生遇到困難或煩惱時,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
2.啟發式教學的“三部曲”
啟發式教學下,教師并不是“抱著走”,而是充當著拐杖的作用,“扶著走”?!胺鲋摺痹诓煌瑢W習階段具體做法也不同。在學生剛剛接觸新知識的時候,教師應當扶著學生前進;當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以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必要的時候攙扶學生走;當學生已經完全掌握知識以后,教師只要看著學生自己走。這三個階段對應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三個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習知識;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變知識為學習能力;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會舉一反三。
3.適時、適機啟發學生
新課程強調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大膽猜疑、調查、研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點。啟發式教學符合新課改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啟發式教學方式是依據教學內容和過程而定的,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合采用這種方式。當學生內心處在困頓不解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時機啟發誘導,學生頓時恍然大悟,學有所獲。教師應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式教學并不是說問題越多越好,而應當明確啟發式教學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方式。沒有任何深度和廣度的問題,是很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當然不屬于啟發式教學。
遲春芳認為,提問要緊扣教材的重點,要把著眼點集中在教材難點上,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巧妙創設提問情境,力求新穎有趣,同時,提問方式要恰當。當然啟發式教育和填鴨式教育并不是處在對立面,并不是獲取知識的來源只有啟發式教育,有些機械化的知識學生只能通過識記掌握。啟發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點燃思維的火花,以達到訓練思維、發展思維的目的,從而實現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
4.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以往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課堂氣氛過于松散,學生的注意力容易渙散,很難集中到課堂上。課堂氛圍過于緊張、嚴肅,學生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同樣不利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思維。只有民主的、和諧的課堂環境,才有可能促進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觀點恰當地點撥而不是求全責備,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民主的、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發言,去討論,去爭辯,發現自身不足加以改進。課堂氛圍緊張又和諧,才能使得啟發式教學獲得最完美的效果。
教學民主指的是民主的教風和民主的學風。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教師并不是真理的化身,聞道有先后,只是比學生先具備和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在很多方面,學生可能超越教師。筆者在過去教學經驗中發展,在知識方面可能比學生掌握得多,但是學習以外的事情似乎不如學生,比如體育活動、音樂、美術等,學生往往超越了教師。因此,教師只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應當讓學生感受到可親又可敬,而不是敬而遠之,啟發式教學才會獲得成功。
注釋:
①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8.
參考文獻:
[1]寇敏娟.論孔子的啟發式教學[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27(01):4-7.
[2]康釗.淺議啟發式教學的意義及其運用[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01):57-58.
[3]李德勇.啟發式教學的條件分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版),2008,28(06):98-101.
[4]姜同.啟發式教學十談[J].長江職工大學學報,2001(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