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玉良,李曉芳,張 寧,胡 茜,鮑建瑛,楊智昉
(上海健康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上海 201318)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醫學非臨床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工作實踐非常重要。傳統教學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存在脫節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1],因此,必須加強教學改革,以促進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在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畢業生實踐能力和崗位需求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教材資源、優化課程標準、調整教學內容、更新實驗項目、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等,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并在護理和藥學等醫學非臨床專業實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醫學非臨床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包括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和醫學免疫學3門課程。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護理、助產、藥學、檢驗等醫學非臨床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既與細胞生物、生理生化、病理藥理等前期或同期課程相關,又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護理專業的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等與該課程密切相關。藥學專業的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等學科也以該課程為基礎。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還與其未來工作實踐緊密相關。因此,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銜接的重要橋梁,尤為重要。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醫學非臨床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傳統教學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往往各自為政,缺乏有效對接。學生學習基礎課程時,不知道所學何用,不能從專業實踐和案例中尋找原理與方法;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時,無法聯系基礎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缺少有效銜接,給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影響了學習效果。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知識與學生專業實踐和崗位技能要求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對接專業實踐和崗位要求,不僅傳授學生知識,還培養技能,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護理專業學生要培養無菌操作意識與技能、醫學人文素養和責任意識,而這些可在本課程教學中得到強化。生物安全意識、無菌操作理念與實踐技能等是藥學相關崗位所需的重要素養,也可在本課程教學中得以培養。然而,目前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結合專業和崗位要求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應不斷加強與完善,以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提升。
護理專業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利用知識進行疾病預防、人文護理、健康宣教的能力和素養,藥學專業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藥品生產研制、流通使用、監管質控等領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目前的教學實踐往往側重于學生對于理論和操作的理解,知識掌握與技能、素養培養還不夠。醫學及相關學科的主要職責和使命是為群眾健康服務,而培養“有溫度”的醫學相關從業人員是必由之路,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注重知識、技能和素養的協調統一。
結合教育教學現狀,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應結合不同專業特色、崗位需求和學生類別,優化課程設置,彌補對接專業課程存在的不足,以實現豐富學生知識、提高技能和素養的教學目標,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
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崗位、職業需求,編寫針對不同專業的專屬教材,力求貼近專業、貼近崗位。在編寫過程中,邀請行業專家、專業課程教師和經驗豐富的任課教師參與。行業專家可以確保教材內容和案例與崗位、專業吻合,保證科學性;專業課教師可以確保教材內容與后續專業課程更好銜接,保證系統性;任課教師能針對教材先進性和實用性提出寶貴的意見。教材在學生中試用后,不斷修訂和完善,最終給學生提供一本學生愿學、教師實用、與專業對接的教材。
3.1.1 器官系統整合式 與學校已大力開展的基礎醫學器官系統整合式教學銜接,按照器官系統調整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編寫器官系統整合式教材(見表1)。力求以案例方式將器官系統相關的微生物與免疫學知識進行科學整合,利用案例導出微生物方面知識,并分析微生物的生物學特征、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免疫學過程等。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統的微生物往往具有相似的生物學特征和致病機制,加強整合式教材建設有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器官系統整合式教材既能較好地與前期器官系統整合式的正常人體學課程無縫對接,又能與同期及后續的疾病學基礎以及相關專業的器官系統疾病銜接,減少知識交叉重復和前后邏輯的轉換,促進學生對屬性相似微生物的系統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表1 器官系統整合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目錄
3.1.2 教材學科門類化 不同學科門類編寫專屬教材,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大約可以分為臨床醫學類、醫學非臨床類、醫工結合類等門類。不同學科門類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技能培養要求,教學內容及要求顯然不同,因此,基于學科門類編寫有針對性的教材,能節約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臨床醫學類教材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著重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病例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醫學非臨床類教材應注重技能實用性,著重提高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崗位勝任力的能力。醫工結合類教材應側重對相關知識系統的簡要介紹,幫助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
3.1.3 教材崗位實踐化 結合專業特色和崗位實際編寫教材,采用真實案例,貼近崗位需求,既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強化學以致用能力培養,提升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
3.1.4 教材理實一體化 編寫理實一體化教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提升職業能力。
在對不同專業進行專業和崗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符合不同專業實際情況的課程標準,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合專業實際的教學工作。
(1)基于不同專業、學科門類、崗位對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要求,構建面向不同學科門類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要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吻合,與崗位實際符合,與學生發展契合。(2)基于課程標準,做好課程內容的取舍、銜接和對接工作,確保教學內容能承前啟后,起到良好的銜接和橋梁作用。(3)課程標準應科學、合理、規范,并具有可操作性。(4)課程標準應符合學校定位,凸顯應用型、技能型和國際化人才培養。(5)課程標準應融合課程思政的理念,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
(1)基于不同學科門類的課程標準,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以適應崗位需求,為后續專業課程教學做好鋪墊,為學生崗位實踐夯實基礎。(2)調整教學重點、難點,結合專業、崗位實際,選用相關案例,使學生學習更直觀。(3)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還要培養專業技能、素養,全面提升學生職業能力。(4)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理念,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結合專業、崗位實際和課程特點,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無菌操作意識和技能、綜合判斷及處理能力[2-4]。(2)通過基礎實驗項目驗證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基本操作能力。(3)通過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項目強化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設計、分析、統籌實驗方案和實驗結果以及綜合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見表2)。
根據課程性質、專業特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1)傳統教學與問題導向性、案例導向性學習相結合。基于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既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又以問題導向或案例導向方式,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5]。
(2)教師講授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講授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例如問題導向性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兼顧個人學習與小組學習、理論學習與實驗操作。
(3)課堂教學和自主延伸學習相結合。既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又通過QQ群、網絡云盤、自行創建的微信公眾號“健康微生物”等給學生分享學習資料,實現課堂教學和延伸學習的立體對接。

表2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項目
完善考核評價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習效果。(1)強化過程考核,將學生學習過程納入考核范圍,包括課堂表現、課外學習、實踐操作、理論考核等,實現多方位、全流程綜合考核評價。(2)綜合態度、知識和技能考核,強化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考核,兼顧思想道德素養考核,將課程思政內容納入考核范圍。(3)個人考核和小組表現相結合,強化學生團隊合作和責任意識考核。
在前期完善教學資源、確立教學改革思路的基礎上,與相應專業課程教師深入溝通,論證改革內容,細化改革方案并不斷完善。在護理和藥學兩個醫學非臨床專業開展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對接專業課程的改革探討和實踐,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4.1.1 與護理專業教學對接的具體方案 護理專業教師以集體備課方式,仔細分析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行業崗位需求,梳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與護理專業相關課程的銜接點,做出如下調整。
(1)與護理學基礎技能點的有效對接[6]:①基本理論和實驗操作;②油鏡使用、細菌接種、過敏反應的判斷和處理;③無菌操作規范與無菌技術、臨床樣本采集、口腔護理、穿脫隔離衣、靜脈輸液、吸痰術及注射法等。
(2)與傳染病護理學技能點的有效對接:①新發傳染性疾病與病原微生物息息相關,具備豐富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是傳染病防治的前提與基礎;②常見SARS、手足口病、禽流感、甲型H1N1、諾如病毒、乙肝病毒、HIV等;③新的免疫學診斷技術和方法被廣泛運用,如膠體金、POCT等。
(3)與護理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的對接:內科、外科、兒科、婦科、腫瘤科、五官科和皮膚科病人護理等專科知識及微生物感染相關知識。
4.1.2 與護理專業教學對接的效果評價 在護理專業開展教學對接工作兩年來,教學對接工作得到了護理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的普遍認可。(1)護理專業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理論知識掌握扎實、操作能力強,能夠更好地進行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無菌操作意識很強,無菌操作技術嫻熟,能運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解釋護理專業問題,實現學以致用。(2)學生普遍反映認真學習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能促進其他課程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4.2.1 與藥學專業教學對接的具體方案 結合藥學專業實際,優化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對接,主要考慮以下因素:(1)認真分析藥學相關專業學生的實習、就業崗位需求,結合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相關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2)緊跟國家醫藥改革試點的新動向(醫藥分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政策調整),調整教學內容;(3)結合上海及周邊地區醫藥產業布局,轉變教學思路和理念。
主要調整內容包括:(1)與藥理學和藥物化學的有效對接: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的生活史、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對應藥物的藥理作用機制和結構特征;(2)與藥品GMP實務和藥物分析的有效對接:藥物生產的無菌要求和藥品質量控制的微生物限度檢查;(3)與微生物制藥技術和生物藥品知識對接:微生物發酵、疫苗和抗體的生產原理與技術要求[7-8];(4)與藥事管理學對接:生物安全相關要求。
4.2.2 與藥學專業教學對接的效果評價 在藥學專業開展教學對接工作兩年來,教學對接工作效果得到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普遍認可。(1)藥學專業教師反映學生具備豐富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能較好地理解微生物發酵、微生物制藥技術以及藥理學中抗菌藥物等相關內容,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2)學生普遍反映扎實掌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能夠更好地理解后續專業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的前提和保障,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但目前師資隊伍建設在專業化、雙師型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
(1)專業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熟悉行業、技能高超的雙師型教師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另外,聘請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和教授也是很好的舉措。我院長期聘請上海著名高校退休教授和行業企業專家來指導青年教師成長和給學生上課,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專業化和雙師型師資隊伍,但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和雙師水平,還需深入研究。
(2)崗位進修:行業發展迅猛,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教師需把握最新科技進展,提高實踐能力,保證教學理念不落伍、教學內容常更新。但在師資力量不足以及相關考評制度不配套的情況下,這項工作的開展有一定難度。
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是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的基礎,要結合教育教學改革需求,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在學生成長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知和興趣不同的情況下,豐富適應學生需求的教學資源確實不容易。
(1)案例庫、習題庫、素材庫:資源庫是教育教學基礎,內容要適應教學和崗位需要,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主動性。但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需要在傳統和基礎教學資源方面想辦法。
(2)共享平臺和互動中心:結合網絡科技和云平臺共享技術,利用學生喜愛的網絡平臺和手機終端來共享資源庫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建立學習組,使學生能隨時互動交流。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我們不斷嘗試,深知其難度,比如創建共享平臺后的內容建設、更新和管理等方面問題。
基于學科特征,實驗教學資源非常重要。建設安全、有序、開放的實驗平臺,雖能為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和科學思維的培養保駕護航,但實驗室的開放和管理制度建設、實驗項目的開設等仍有待研究。
(1)加強實驗室管理制度建設,為學生提高實驗能力和開展綜合性探究性實驗奠定基礎。彈性、開放、規范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實驗室利用率,使其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室的開放,存在生物安全風險,需要教師的參與和引導。
(2)實驗項目:開發綜合性、探究性實驗項目,訓練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完成項目任務,鼓勵學生設計感興趣的研究項目,提高思考能力,并給予其必要的項目經費支持。
對接專業課程,必須與專業教師互動交流和探討。使不同學科互通,能加強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但往往不同學科屬于不同學院,如何突破行政體制的限制、促進學科交流確實值得探討。
(1)基礎與專業課程互動: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教師建立溝通交流平臺,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增加教師間溝通,并針對專業教師的教學實踐,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更新,刪除重復與無用信息,增加薄弱環節的內容及相關領域最新進展。但該項工作的開展只有在與學院協商推動的前提下,同時建立保障機制才能更好地進行。
(2)沙龍是很好的交流平臺:通過舉辦教師沙龍,使教師間共享信息,互通有無,更新教學方法和理念,完善知識結構與體系,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但沙龍的建設往往需要得到相關方的制度保證和有效推動,其注重內容與實際效果。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是醫學非臨床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既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又包括學生在今后的崗位實踐和工作實際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構成與技能體系。盡管通過完善教材資源、優化課程標準、調整教學內容、更新實驗項目、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等,加強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在護理和藥學等醫學非臨床專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培養優秀人才和有效對接專業課程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完善與改進的地方。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需結合不同專業實際情況和崗位需求,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尤其是強化與不同專業課程的有效對接,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