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宏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其探究性教學過程是讓學生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質疑和創新,給予學生自主理解課文的探究空間。通過探究性的教學引導過程,使學生的閱讀過程受到重視,而不僅只是實現對學生閱讀結果的一種單一性教學目標。那么,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必須對這種探究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采取有效的探究性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探究性;學習;教學研究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基本途徑。而且在當前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社會及學校對閱讀的重視程度更高,而且閱讀內容及方式也更加豐富多元化。在當前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也開始成為教學的重點部分,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采取有效的閱讀引導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使其真正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創設輕松愉悅的閱讀環境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和諧且愉悅的閱讀環境,使其主動投入到閱讀學習中來,并逐漸對閱讀產生興趣。但當前還有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引導中,讓學生感覺到整個閱讀課堂的死板、壓抑和枯燥,導致學生無法提起對閱讀的興趣,并逐漸開始被動閱讀甚至抵觸閱讀,長此以往則可能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學情及興趣等,營造一個和諧、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作用,使其真正掌握閱讀的主動權,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逐漸投入到閱讀中,并體會閱讀的樂趣與價值。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新
通過學生對閱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質疑并開展探究學習的過程,可進一步優化學生的閱讀方法,并提升閱讀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提倡學生大膽質疑,以此來為更深入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并通過這種質疑的學習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多給予學生思考、探究的機會和時間,讓其自主對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進行質疑、探究,逐漸豐富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而且在學生提出質疑后,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指導和點撥,對于一些比較開放性的問題則可由學生自主通過各種方式來予以解答,在這樣的閱讀學習過程中,才能逐漸培養學生閱讀學習的探究性能力。
三、激發學生閱讀的內心情感,不斷豐富和提升其寫作情感能力
更深層次的閱讀以及優秀的寫作水平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非常感性的屬性,更加注重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所以語文知識的學習,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激發和挖掘學生的內心情感,使其逐漸通過閱讀塑造個人端正、正確的情感態度與思想。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及表達方式等進行全面分析,揣摩和探究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由此逐漸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體會其中的情感,以此活躍學生思維,使其找到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其更為深入的閱讀
小學語文閱讀的探究性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權,盡量不要去干擾學生自由主動地閱讀學習過程,讓學生自主去探究閱讀,教師只需要適時地給予閱讀的點撥或啟發即可。如,在《釣魚的啟示》這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這樣的方式導入:如果在一個非常漆黑的夜里,你費了好大工夫釣到了一條大魚,剛想要高高興興地回家,此時別人卻讓你把魚放回去,這時你會怎么想?會怎么做呢?以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使其帶著這樣的問題投入到閱讀中去,然后再組織學生通過其自主閱讀及探究閱讀的過程,回答之前的問題,而對于問題的答案也是開放性的,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適時地指導和點撥。同時,為了引導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學習,可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文中的“我”回憶了一件什么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每次想起這件事都會對父親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呢?然后讓學生分成多個小組進行探究性地閱讀交流,使其對這篇文章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體會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其通過開放式的自主探究性閱讀過程,不斷提升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并在探究閱讀中學會更深入地思考與理解,體會閱讀中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陳君.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方法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5(1):51.
[2]孟鋒.探究性閱讀教學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12(14):71.
[3]韓常巨.探究小學高年級語文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策略[J].速讀(下旬),2016,23(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