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殷恬
摘 要:在分析漳州中小企業概況的基礎上,采用PEST-SWOT方法對影響漳州中小企業的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確定漳州中小企業發展目標,從強化原料基地建設、加快創新轉型升級、加大產學研力度、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強化發展資金保障、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六個方面提出發展意見。
關鍵詞:PEST-SWOT模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
一、引言
中小企業是漳州經濟的重要力量,對漳州經濟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7年,全市工業企業數量約5萬家,根據工信部《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漳州中型工業企業2247家。即漳州幾乎絕大多數都是小型企業。
本文嘗試建立PEST-SWOT模型,分析漳州中小企業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政策、經濟、社會、技術機遇和挑戰,嘗試提出漳州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
二、內部優勢分析
1.政治優勢
2015年至今,省、市共出臺工業企業扶持政策24份,其中省級19份,市級5份。在政策的優惠內容省級面廣,實用性強。其中,企業增產增效類共有10條、融資擔保類10條、服務型制造類14條、互聯網經濟類7條、智能制造類8條、園區提升類6條。
2.經濟優勢
各項工業運行指標穩中向好。近三年以來,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均位于全省前三名,特別是2017年,全市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621.3億元,增長8.7%,居全省首位。重點產業發展良好。2017年,全市“4+4”產業(4大主導產業與4大新興產業)1635家實現增加值1230.66億元,同比增長8.9%,比全市高出0.2個百分點。
3.社會優勢
區域特色突顯。各縣區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培育了一批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產業基地,產業集聚效應突出。如沿海地區形成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東山、漳浦等沿海區域。
4.技術優勢
漳州中小企業積極研發新技術、引進新工藝、新設備,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如龍溪軸承的高端軸承處在全球領先地位。2017年全市共有65個項目列入省級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全年有5家企業申報并被認定為省級技術中心。
三、內部劣勢分析
1.政治劣勢
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宣傳以政策宣講為主,宣傳方式單一且不夠信息化,發放宣傳手冊為主,企業知曉率有待提高。
2.經濟劣勢
漳州市的經濟總量較小,龍頭帶動乏力。億元企業有367家,數量雖多,但大型龍頭帶動效益不顯著。比如裝備制造企業,小而散,多是做代工、做基礎硬件,精深加工產品較少,也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
3.社會劣勢
原料供應不足。如在食品產業方面,受農業用地被工業化、城鎮化擠占,及重生產經營輕原料基地建設的發展理念影響,漳州農產品生產基地大量減少。
4.技術劣勢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進中小企業數量比例不高,漳州中小企業的主要研發手段仍是引進-消化-吸收,難以形成完全自主的原始創新能力。
四、外部機遇分析
1.政治機遇
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漳州經信委成立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搭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站,開通968871咨詢熱線,加強部門協調、省市縣聯動,聯合各類服務機構,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中小企業服務活動。
2.經濟機遇
漳臺合作深入。目前,漳州打造了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對臺合作平臺,引進了一大批臺灣先進生產設備、精深加工技術和管理理念,有效促進漳臺產業深度合作。
3.社會機遇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厚,漳州目前已有龍文區圖靈互聯網創客空間、薌城區金峰創業園、高新區甲骨文創業園等,各創業園主打孵化高新技術企業、高效用企業。
4.技術機遇
漳州市政府每年組織實施一批制造業創新項目,鼓勵企業開展核心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發揮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和“6·18虛擬研究院”的作用,推動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應用
五、外部挑戰分析
1.政治挑戰
產業發展環境不佳。漳州中小企業普遍反映周邊的廈門、泉州以及臨省的杭州、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優惠政策在某些方面優惠力度更大、普惠范圍更廣,有的企業計劃將總部外遷。
2.經濟挑戰
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下行壓力較大,融資環境不佳。當前銀行信貸趨緊、民間融資成本偏高、融資租賃業務發展滯后等因素,都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特別是處于初創期的中小企業資金更為緊張。
3.社會挑戰
人才發展環境不佳,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較,漳州的城市知名度、城市規劃建設水平、公共服務供給均處于相對劣勢,對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研發人才、高級技工等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強,人才引進難、費用貴的現象相當普遍。
4.技術挑戰
缺乏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相關職能部門對中小企業產品質量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導機制還不完善,還不能有效地服務、指導、幫助中小企業改進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和產品檔次。
六、發展選擇
1.發展目標
破解當前漳州中小企業產業大而不強、質量不高等問題,充分集聚各種產業要素,解決生產原料不足,加快創新轉型引領,實現漳州制造向漳州創造轉變、漳州產品向漳州品牌的轉變。
2.發展內容
(1)強化原料基地建設。規劃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探討新的金融支持業務和貸款貼息模式,支持中小企業旺季儲備生產原料。創新原料基地發展模式,扶持漳州中小企業到市外建設一批原料生產基地;引導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聯合并購等資本運營方式,向上延伸產業鏈。
(2)加快創新轉型升級。突出技術創新,重點培育扶持一批行業示范企業,以點帶面引領行業轉型升級。突出技術改造,鼓勵中小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機械裝備,提升行業裝備水平;突出兩化融合,實施兩化融合貫標達標,充分運用信息化提升中小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3)加大產學研力度。圍繞市場需求和行業特色,推動中小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合作,設立產學研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產品研發、產學研合作,鼓勵校企之間的合作。
(4)優化產品和商業模式。鼓勵有實力的電商企業進駐建設,與中小企業建立“基地+平臺+金融”新模式,力促漳州中小企業融入全國乃至世界產業電商生態圈。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工業電商,結合現代物流、物流金融、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業態,開拓國內外市場。
(5)強化發展資金保障。增加中小企業信貸產品供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建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金、信用擔保公司等融資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與商業銀行形成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提高商業銀行發放小額信貸的積極性。
(6)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重點引進高層人才和緊缺人才,為加快漳州跨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產學研供求信息庫,依托本市高等院校,建立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國江.基于“互聯網+”的福建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研究[J].發展研究,2017,(2):78.
[2]賴素貞.基于博弈視角的中小企業競爭戰略分析--以漳州市中小企業為例[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5,5(4):32.
[3]汪靈犀.福建中小企業“加速跑”[J].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