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造業是興國之器、立國之本,為搶占大數據時代的產業發展制高點,鞏固競爭優勢,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業2025》的發展要求。“互聯網+”提供了制造業調整升級的途徑。本文基于此,通過分析“互聯網+”對制造業發展的機理和特點,探究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結果顯示:“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的具體路徑為以互聯網思維為引導、推廣智能生產、強化軟硬件開發、強化要素供給、強調創新的作用、延伸服務、建設服務綜合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制造業;作用機理;調整升級
一、引言
制造業是興國之器、立國之本,為搶占大數據時代的產業發展制高點,鞏固競爭優勢,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業2025》的發展要求。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主體,它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根本,是推動行業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現階段,我國制造業體系逐漸發展完備,類別齊全,但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互聯網+”提供了制造業調整升級的途徑。為搶占大數據科技時代的產業發展先機,鞏固競爭優勢,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互聯網+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促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制造業向更深層次發展,激發制造業資源配置新模式,引領生產方式向智能、精準細分的方向轉變,深化互聯網的海量應用,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互聯網+”的活躍發展、顯著優勢帶給了不同領域產業發展革新的動力與方向,而當下如何融合互聯網和制造業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本文基于此,通過分析“互聯網+”對制造業發展的機理和特點,探究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路徑。
二、“互聯網+”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機理
“互聯網+制造業”作用機理:互聯網對于制造業的影響并非單單局限于某一方面,無論是對制造業的發展思維,還是產品的制造,生產流程制等,互聯網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互聯網+”融合在了制造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幫助其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集成與優化,重塑了新型的產業發展路徑。一是對發展思維的影響,借助于互聯網平臺,拓寬交易場所與時間,簡化交易流程,加快交易速度,提升交易質量。傳統的制造企業往往處于生產制造的被動方,強調標準化流程和技術的進步,而缺乏對消費者需求的直接把控。而互聯網的介入,提升了用戶獲取信息的能力,也使得制造企業能夠專注于消費者需求,打造個性化服務體驗,豐富產品數量,拓寬產品營銷渠道,從而向創新型驅動轉型。二是對制造業產品的影響,互聯網平臺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架起了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從而有利于加強雙方的聯系,以互聯網為工具所搭建的供人們思想碰撞的交流平臺,將具有相似消費習慣、偏好的人群聚集在了一起,有利于產生粉絲經濟。一是有利于消費者主動參與,為供應商就商品的使用價值、質量、款式等方面的提供有效意見,同時也作為大眾監督主體,保證廠商的有序合法生產;二是幫助廠商更深層次的挖掘需求,不斷完善產品,將更加考慮納入文化、價值、情感等因素,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忠誠度。三是對生產流程的影響,這主要表現為智能生產的強調。通過網絡技術,搭建多維深層次的工業系統,實現大規模生產,智能決策和未來預測等,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四是對制造業產業的影響:互聯網引導著傳統的制造產業又封閉轉為開放的狀態,提高上中下游企業的產業關聯度,牽動著產業地位的更替與演進,發揮技術創新在企業生產的作用和效應。
三、“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特點
“互聯網+”背景下制造業的發展主要有三大特點:第一,強調客戶的中心的地位。互聯網開放平臺將分散的用戶聚集,密切的交流促進了雙方的關系。為了更有滿足市場需要,互聯網技術推動制造業進行業務革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降低庫存,提高精準性。第二,信息共享化,互聯網降低了信息的獲取成本,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提供者與傳播者。第三,改變融資路徑,傳統的金融機構如銀行、債券公司等是企業融資的普遍渠道,但過程繁瑣、融資效率低下。通過互聯網,可以降低企業和金融機構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金融機構可以快速核查與監控企業的經營狀況,再通過數據分析決定是否同意進一步融資,這也減輕了風險系數。
四、“互聯網+”制造業發展的具體路徑
1.以互聯網思維為引導
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驅動著制造業各個環節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因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制造業的發展首先要從思想源頭開始,開創互聯網發展新思路,摒棄舊思想。所謂互聯網思維,是指在合理有效借助互聯網資源、技術、機遇等基礎上,以開放、平等思想為指導的,對制造業的市場參與主體、產業鏈重新加以完善修正的手段。一是在生產上,發揮互聯網的獨特優勢,變革生產方式,合理整合資源,削減中間環節;二是在與客戶的對接方面,積極搭建互聯網商業平臺,以客戶為中心制定相關的戰略方針;三是培養企業文化,宣揚正確的服務理念,同時與員工建立和諧共處的關系,完善激勵制度,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2.推廣智能生產,強化軟硬件開發
智能生產是指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自動化技術、云計算等,打造智能化的系統,實現從生產規劃、生產設計、采購銷售等身流程的智能化覆蓋。全面打造物流管理、企業管理、生產控制、設計平臺等系統,形成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知識流的融合。智能化生產也是各個領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下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實施,最為廣泛應用的是局部智能改造,它是指在不破壞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局部升級,優化生產過程。相較于全面的智能改造而言,它的優點是成本相對較小且風險不大。通過智能生產的普及,能較大程度地削減成本,如人力成本、資源要素成本和廢棄物的處理費用。推動智能化的基礎就是加強對軟件、硬件的開發,而我國在高端智能軟件方面的研發能力還稍顯不足,亟需加強。一是加強需求引導,同時通過互聯網發展企業之間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建立數據庫實現供應鏈資源的共享,延伸利用范圍,號召上下游企業共同開展“互聯網+”技術、產品的試驗和推廣應用,由傳統的企業間各自為政的局面改為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發展的良好格局;二是加大對核心技術研發的人員、資金投入,提升基礎軟件的自動化水平和對高端軟件的研發力度,為推進制造業的智能生產奠定重要基礎。
3.強化要素供給,強調創新的作用
為了加快“互聯網+”對制造業對革新作用,不得不保證資金、人才、生產資源、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充足。首先,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專項資金的下撥,稅收的減免、貸款利率的下降等多種方式向“互聯網+制造業”發展予以支持,解決企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其次,健全人才制度體系,通過與科研機構、高效等聯合開展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提升他們必備的專業素養,并改善對科研技術人員的福利制度,提高工資待遇。最后,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明確創新機制,實現優勢互補,構建創新網絡,實現要素資源的有效匯聚和利用。
4.延伸服務,建設服務綜合體系
通過服務延伸拓寬產業的價值鏈,帶動利潤增長。企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挖掘市場潛在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助力于制造業企業在服務領域業務的拓展,通過隨時檢測市場變化,制定系統方案,提高應對事情處理的能力,提升服務質量。
五、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將制造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互聯網前景開闊,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從思維模式,到產品的生產加工,再到與供應商、消費者關系的建立等,整個制造行業的生命周期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當前,世界各國為了應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都紛紛加大對“互聯網+”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全新的分工格局正在慢慢的形成與演進。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我國也需結合發展規律和特點,發揮市場機制、政府的作用,推動制造業調整升級,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吳陽芬.“互聯網+”時代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模式、路徑與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6(07):139-141.
[2]童有好.互聯網+制造業的路徑與機遇[J].企業管理,2015(06):6-11.
[3]徐偉呈.互聯網技術驅動下的中國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山東大學,2018,17(01):1-24.
[4]王可,李連燕.“互聯網+”對中國制造業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OL].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18[2018-06-17].https://doi.org/10.13653/j.cnki.jqte.20180608.001.
作者簡介:陳泠璇(1997- ),女,土家族,重慶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