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輝
摘 要:隨著1980年中國武術片《少林寺》的拍攝和熱播,迅速打開了中國武術影片的市場,從而引發一股席卷全國的武術文化熱潮。當代少林武術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在本地、國內,而且也已經在世界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少林武術文化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各地擴展其市場,作為凝聚全球華人、教育中華兒女、培育中國精神、和諧世界人民的少林武術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夢的載體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成分,必將繼續發展壯大下去并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關鍵詞:中國夢;少林武術;文化產業;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23-0080-01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在新時代要大力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創造性的發展。少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國對外宣傳和國際交往中的一個精品品牌。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凝練少林文化精神,需要我們進一步梳理和總結少林武術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一、尚武風潮:少林影視劇引發的武術文化熱
(一)武術文化教育的崛起
少林寺影視劇中武術演員以高超的武功、精湛的表演技藝,深深地吸引著觀眾,“有很多正直的人,觀看《少林寺》這部影視作品之后,內心非常的振奮,同時激起強烈的習武熱情。”第一,群眾習武熱情高漲,廣大武術愛好者內心積壓幾十年的武術情感得到釋放,一些場所成為開展社會武術教育的基地。第二,教育部門對武術重視,提前讓學生了解學習武術的重要性,進一步讓武術文化更好發展傳承下去。近年來,武術相關課程走進了大中小學體育課堂,成為了重要課程。中小學教育中,部分省大力發展武術特色學校;高校除了加強武術專業招生與培養之外,多數高校紛紛成立武術項目隊,通過各種比賽培養學生專項技能。
(二)武術文化產業的興旺
受武術熱的影響,一個以武術教育、器械服裝、武術表演、武術服務和武術旅游等有機結合的武術產業慢慢發展壯大壯大起來。登封作為“武術之鄉”已形成了文化產業鏈,年產值10億元左右,成為登封市支柱產業。在武術教育產業方面,林林總總的武術館校在登封市到處可見,僅少林寺景區附近便是“五步一館,十步一校”。這種現象就說明武術教育方面已經在蓬勃發展。目前武術館校的已經轉變為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漸漸地與當代素質教育相融合并共同發展,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在全國獨一無二的產業鏈。在武術演藝產業方面,登封市各級武校的表演團頻繁參加國內外各種武術表演。從塔溝武校出來走上影視劇演員道路的就有60多人,其中大多都曾在武術影視劇中擔任主角。就武術服務業而言,64萬人口的登封市,每年居住著習武學員5萬多人。在武術旅游產業方面,登封市通過中國嵩山少林武術文化博覽中心、少林園、嵩山景區、少林購物中心等與當地的設施、旅游項目和武術表演,如“世界傳統少林武術節”已經成為登封市的一個品牌,年產業收入在1 000萬元以上。
二、舍我其誰:少林武術文化產業踐行百年中國夢
(一)民族精神的認同
少林武術有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是與中華民族同生共長和同理滄桑,同時少林武術是中華民族共生發展的文化載體,是全體中華兒女身心永遠的烙印:少林武術的武德體現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舍己為人、重義輕利和對民族的責任感,其核心意義就是愛國主義。少林武術兼具文化、體育、藝術屬性,集德、體、美教育為一體,是實施國民教育的素材;少林武術講求天人和諧、人人和諧、自身和諧的哲學理念,它源于中國、屬于世界。少林武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使得少林武術在中華大地上具有民族的認同作用,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了構建國家形象、強化民族身份、增強民族認同感的一個品牌象征。
(二)國際交往的紐帶
“文化向來是國家間關系中最柔韌又最有穿透力的成分,它跨越時空,春風化雨,為民眾帶來心靈的交流和相契,打造歷久彌堅的精神紐帶。”如國家領導人胡錦濤訪問毛里求斯,溫家寶在日本打太極拳、李克強答應讓國外的孩子到少林寺等都增強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友誼。首先是世界走向中國。1987年夏天,歐洲人托克作為第一位到少林寺拜訪習武的人出現在嵩山的腳下。回到自己的國家后,這位比利時的少林功夫、武術協會主席將自己的武校更名為少林功夫、武術學校。1988年,遠東最大的、面向海外招生的武術培訓基地——嵩山少林武術館建成,瑞士諾氏少林功夫、武術太極拳協會主席諾瓦斯先生等率先來學藝。此后,洋弟子接連到嵩山少林武術館拜學,洋人學武高潮持續高漲。在世界走向中國的同時,中國武術也開始廣泛傳播(比如國外孔子學院的建立、少林塔溝武術學校與國家漢辦聯(下轉87頁)(上接80頁)手成為對外文化推廣人才培養基地等)。1989年3月,少林寺皈依弟子馮根懷、陳慶振等應邀到法國參加歐洲國際武術節,少林武術在西歐掀起一陣狂潮。1990年,第七屆國際武術節在比利時召開,少林代表團在武術節開幕式上的表演美輪美奐,少林武術令比利時觀眾大開眼界,隨后要求學習少林武術的人達3 000人之多。在美國,就拿少林拳法組織來說,已經擁有70多個分校,會員達到上萬人。美國一名議員還致電中國,希望中美兩國武術界共同“弘揚少林精神,為促進中美之間的友好往來而歡呼”。
(三)民族復興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夢的實現進程中需要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榮譽感。在和平年代,體育和文化成為了國民身份的象征。少林武術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競技比賽的競賽精神,將會成為民族復興的動力之一。
第一,少林武術是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促進民族復興的動力。少林武術與中華民族同生共長,是全體中華兒女身心永遠的烙印,于無形中發揮著有力的凝聚作用。第二,少林武術的精神力量如其通于禪的“具身體驗”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動力。少林僧人東南抗倭的光輝事跡就體現出少林武術的核心“愛國主義”;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跡更能夠體現報國情懷,體現少林武士奮發圖強、自強不息和舍己為人的精神。少林武術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從而為更好地實現中國夢打下基礎。第三,少林武術的教育力量是民族復興的動力。青年一代是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青年一代少林武術精神則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和動力。發揮少林武術的教育力量,以少林武術為手段實施青少年教育,“少年中國的運動才能成功”,民族的復興才有希望。最后,少林武術的和平理念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民族復興的目的必是和平發展、文明共生、世界大同的發展結果。因此,少林武術作為民族復興的動力能夠更好地加快實現中國夢。
結語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也都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少林武術通過教育、武術旅游、武術比賽和武術表演等廣泛發展,在1980拍攝的《少林寺》這一影視中打開了中國大陸影片的市場,在開播的短短的半年時間里,引發一股席卷全國的少林武術熱潮。當代少林武術不僅在本地、國內繁榮發展,而且已經在世界上生根發芽,少林武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各地傳播。
參考文獻:
[1] 彭成梁.執著的追求——成功的探索武術片《武林志》觀后[J].電影評介,1983,(9):2-4.
[2]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展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63-65.
[3] 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8-130.
[4] 趙國鋒.紀念改革開放30年潮動中原系列報道之十一:少林武術產業越做越大[N].鄭州日報,2008-05-25.
[5] 倪依克.民族傳統體育的振興與文化創新[J].體育文化導刊,2004,(1):27-30.
[6] 安汝杰.王維禪詩悟“空”的具身體驗[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70-73.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