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閱讀中逐步積累、體驗,進而培養語感。由此可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有價值的自讀,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促使學生逐步提高閱讀素養。
一、猜問題,整體感知
在學生初讀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猜測問題的方法,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圍繞課文的題目進行思考,說說從文章的題目中能獲得哪些信息,在閱讀時要注意哪些方面。其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然后猜測文章會如何安排文章的情節發展。
例如,在教授《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到猜問題的活動中,對文章獲得整體感知。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說說從“晏子使楚”這個題目中能獲得怎樣的信息。學生提出:“從題目中能看到文章講述的是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教師繼而啟發學生猜測:“那么大家設想一下晏子在出使楚國的過程中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教師繼而又鼓勵學生閱讀課文的開頭部分,說說文章后續可能會寫什么內容。學生發現文章的開頭部分寫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認為自己國家十分強大,想要利用這個機會欺負晏子以顯示楚國的強大。學生嘗試猜測故事后續的發展:“在后面的故事中楚王肯定給晏子出了不少難題。”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閱讀文章的結尾,學生發現文章的結尾講述的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再次猜測,認為課文應該展現晏子的智慧,描述了其如何戰勝楚王。
恰當的教學內容是學習發生的前提,也是學習質量的保證。學者孫紹振認為語文課程不應該教授那些學生一望而知的教學內容,而應該引導學生探究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內容。猜問題的方式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究自己不知道的內容,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者,自主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在閱讀中嘗試回答。這種有價值的閱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讀對話,深度品味
不少精彩的文章中都有精彩的對話,通過探究人物對話不僅能了解文章的情節發展,更能讓學生逐步探究人物的性格,了解人物的言外之意。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時,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對話部分,品味對話中的深層次內容。
例如,在學習《武松打虎》一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文章中的對話部分,嘗試揣摩武松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嘗試分角色誦讀,分別扮演武松和店家,然后揣測要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誦讀武松的話語。如有學生在誦讀后提出:“武松是一個十分豪邁的人,所以一再向酒家要酒肉。”還有學生提出:“我覺得武松在豪邁的同時也有一些執拗,所以當店家提出有老虎,讓其留下時,他才會如此反感,堅決拒絕了店家的要求,一意孤行地要去景陽岡。”此時教師提出了問題,指導學生進入深入思考。“既然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武松打虎,為何不直接寫打虎的過程呢?安排一長段對話是什么原因呢?”學生思考后提出:“這段對話展現出了武松倔強而勇敢的性格,這正好和下面的打虎形成呼應,所以這些對話還是很有必要的。”在品讀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讀教學是基于“學”為起點和需求展開的,教師的教授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有價值自讀時,可以先了解一下學生在閱讀對話時有什么困惑,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者王榮生提出,教師要關心學生是不是駐留了和教學內容相應的語文體驗,同時,指導學生品味對話正需要建立在此基礎上。
三、探寫法,理解特點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探究,嘗試了解文章的寫法,嘗試理解文章的特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自己在創作類似的作品時,會如何展開寫作,然后對照作者創作的文章,思考差異點。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更能讓其提高寫作能力。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探究作品的寫作手法。教師可以提出:“這篇文章中有靜態描寫,也有動態描寫,那么哪些地方是靜態描寫,那些地方又是動態描寫呢?”學生提出:“文章中寫了榕樹根、莖、葉的種種狀態,展現了榕樹十分茂盛的狀態,這就是靜態描寫。”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進入更深刻的思考,如可以讓學生嘗試說說作者在描寫榕樹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觀察榕樹,作者寫了幾方面,哪一個部分寫得最為詳細呢?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總結該如何創作寫景類的文章,并思考如果自己寫作,該如何創作。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模擬創作活動,嘗試描繪自己看到的景物,進一步理解此類文章的文體特點。
教師要把握住文體的特點,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探究該文體的寫作特點。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展開模仿寫作。這樣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更關注文章的寫作風格,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真正的學習應該讓學習者透徹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讓學習者能在各種情境中體驗所學的知識,在新情境中遷移知識。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有價值的閱讀時,要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判別,理解文章的內容,挖掘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而促使自己的閱讀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