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莉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教學科目,對于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教育、思想道德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與長遠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科目的教學育人價值,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讓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學習獲得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他們情感認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育;滲透;教學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際交往的紐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對于個人的成長、對于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語文作為一項人文性學科,其教學過程離不開情感的滲透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契機,科學融入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情感內涵,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的學習感知,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完善他們的語文素質,升華他們的文學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融入情感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體現,都有獨特的情感內涵。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對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寫作目的意義重大。語文教學中如果脫離了情感滲透教育,那么文字就會變得生硬乏味。充滿情感元素、充滿人文魅力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歡的、樂于接受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用語言語文知識的情感教育功能來完善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如果學生只是把文章當做故事來讀,理解不到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愛國熱情,那么就無法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通過相關影視作品的展示讓學生進行欣賞學習,通過直觀的演示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豐富內涵,體會到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氣概。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豐富他們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認知,提升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二、融入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對單一,對于文章中的思想內涵、情感魅力往往難以全面掌握。教學中我們就要善于融入一些相關的情感話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理解課文,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比如在教學《落花生》的時候,傳統教學中教師只重視文章的誦讀,忽略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缺乏充分的理解,影響他們的鑒賞效果。新時期教學中我們要豐富學生的學習視角,引導學生站在作者角度去思考、去領悟,讓他們認識到作者正是借“落花生”這個最平易、最常見,而又有益于人類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的樸實而又珍貴的志向。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內涵,更好地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寫作目的以及寫作風格的綜合體驗。
三、融入情感教育,深化學生的學習感知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與知識灌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文學常識,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情感認知。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技能,提升他們的綜合學習體驗。
比如在教學《中彩那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換位,感受文章中“我”的心理變化,讓學生進行思考: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做怎么樣的抉擇呢?讓學生通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心理狀況、故事發展過程進行綜合分析,討論總結,講述他們各自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能夠讓學生通過情境模擬的形式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化他們對文章內容、經典故事的深刻體會,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情感認知。
四、融入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情緒敏感、多愁善感、好惡心理明顯,這在豐富他們學習生活的同時也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少的困惑。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情感滲透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讓他們能夠養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健康情感。
比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結合文章所寫的社會歷史背景,結合現在國家的發展速度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總結。不少學生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曾經侵略中國,我們就要與之斷絕關系。教學中我們就要結合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現狀,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合作共贏才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作為新時期的我們,不能沉迷于過去的傷痛,而是要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多對外交流,緊跟時代發展的節奏。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健康情感,讓學生轉變斤斤計較、故步自封的不良情感認知。
總之,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情感教育的滲透引導,讓學生能夠通過語文學習獲得更多的情感認知,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不斷深化他們的學習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曉燕.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動因及其理性把握[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9):375.
[2]李小偉.論語文教學中人文情懷的培養[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3]張慧丹.淺談語言教學中的體驗式情感教育[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5(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