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彭龍
摘 要:多媒體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意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氣氛,學生的眼、耳、口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能有效地優化古詩詞教學結構,使教與學同生共達,從而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多媒體;古詩詞教學;詩情;意境
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博大精深,是流淌在華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首首古詩就是一筆筆遺產,有所繼承,才會有所感恩;一篇篇詩歌就是一幅幅古畫,有所創新,才會有進步。如何通過古詩詞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接受愛國主義熏陶和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古詩詞教學在課堂這塊主陣地上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詩境
古詩詞的特點是言簡意賅、富有哲理,具有醇厚的韻味,讀后深受啟發,令人神往。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詩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興趣,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創設一種使學生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喚起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在愉悅而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容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能激發其內在的學習需求。多媒體具有形象性、多樣性、直觀性、豐富性、靈活性、動態呈現和情景再現的特點,在創設情境和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如在教學《詠柳》一詩時,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教師可以以春天的城市景象、農村的田野、美麗的湖泊、蔥郁的樹林等為素材,再配上優美、輕快、抒情的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優美的春景之中,其心中愉悅、向上、向美的詩情被調動起來了,再進行古詩的學習。作者筆下的新柳詩境與學生心境同頻共振,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每個學生眼前,激起學生對春天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巧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古詩教學的過程,教師立足于文本去了解某一位詩人或某一篇作品,這固然很重要,但學習僅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正欣賞和感受古詩,就不能讓學生被動地去理解詩句的意思,必須給學生開辟一條心靈與詩意的通道,讓學生主動感受詩的意蘊,用心靈與作者對話。如在教學《江雪》一詩時,因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有限,對古詩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會使學生產生云中看月、霧中看花的感覺。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在漫天雪地的畫面中,一位漁翁身披蓑笠立于一葉扁舟之上,持漁竿而垂釣,專注而孤寂。教師在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簡單介紹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此時學生興趣大增,思維活躍,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和寓意的掌握程度,即:作者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有效地突破了本詩的重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巧用多媒體,助力想象
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發展的源泉。每一首古詩都蘊藏著優美的意境,能使古詩變得韻味醇厚,詩美情濃,美不勝收。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意的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山行》一詩時,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讓學生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通過想象,給每句詩配上兩幅與文字意思較為貼切的畫面或者物件等,動態呈現詩中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在舒緩而輕潤的音樂中,構成了一段美輪美奐的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美景。學生通過觀看,對詩的理解已經透徹,可將詩的內容表達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詩詞的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
四、巧用多媒體,挖掘詩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古詩的靈魂,每首古詩詞都是詩人用人生的遭遇、碧血丹心、鐵骨柔情及生命寫成。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情感世界,教師除用詩意的語言外,巧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多層次、多角度、多形態的情感場景,展現時空轉移、動態呈現和場景再現等教學情景,作為橋梁,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將詩人表達的意念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更能奏效。促使學生在感悟“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愛國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友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思鄉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別之情中將自己的情感、理想、信念升華,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主動對古詩詞中情與美進行發現,挖掘詩情美,增強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古詩不是無情物,詩情畫意欲漫山。”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充分挖掘營造氛圍,發揮學生視覺和感知的作用,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寫作意圖、特定的言語情景,通過意境呈現,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真情的流淌。使古詩詞教學由空洞、乏味、被動轉變為主動,深入的探究學習,由單純的知識教學向能力提升發展的高度拓展。實現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增加教學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學信息交互傳遞,提高教學效率的課堂優化效果。
參考文獻:
[1]施明媚.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與闡述[J].時代教育,2017(22):188.
[2]任晗寧.小學語文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