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鞏固與夯實農業在社會經濟總體系中占據的地位,應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深入探索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本文基于此,對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推動培育發展變革進行相關論述,從而提高縣農廣校培育機構對學員的培育質量和成效,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實踐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現已成為各縣農廣校的重要工作職責,為進一步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在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專業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應認清過去幾年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現代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需要創新培育,切實提高農民技術、技能、綜合素質,才能為鄉村振興的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相關概述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生產為職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且達到一定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分為生產經營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項目來源分中央項目和省級項目,中央項目是培育生產經營型(農業經營主體)人員,培育補助資金每人3000元,不少于15天,省級項目是培育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人員,培育補助資金每人1000元,不少于7天。要求探索建立培育制度,實行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強化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訓,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要求與農業產業發展同步,與新型經營主體發育同步,與農業重大工程項目同步,培養認定一批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要求建立健全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檔案,實施動態管理、開展經常性培訓、提供生產經營服務、落實扶持政策。
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意義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三化"同步發展全局,解決未來"誰來種田"問題做出的重大決策,抓住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命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農業農村培育出一支具有高素質的農民隊伍,促進農業向現代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為有效解決及改善三農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農村城鎮化以及新農村建設,更好的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三、目前培育工作存在困難、問題和建議
1.項目下達晚、資金到位慢。每年項目下達都是下半年、甚至到9月份,下達晚、資金到位慢,上級又規定11月份,最遲12月必須完成目標任務,在資金沒有到位就不得不開展培育工作,沒有資金支付教材、就餐、住宿等款項,采取先賒賬或職工私人刷卡墊支進行,項目資金到位后,財政要求幾天內務必支付完,否則封賬、收賬, 單位職工少,培訓期間其他縣來交流學習的又非常多、需要去接待,帶領到示范基地學習,工作非常忙碌、被動,建議項目任務和資金,每年春節后就下達,4月以前資金全部就位,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有條不紊的開展各專業的培育。
2.培訓時間過長,組織學員參加培訓存在一定的難度。由于農村農民農活較多,部分農業生產與學習培訓時間沖突,導致缺課、逃課的現象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授課情緒和培訓質量。成年人的教育,建議總時間適當減少,每天學時數不超過8小時。
3.項目資金使用開支范圍沒有比較明晰的指導意見。如:用于信息化手段利用支出不夠明晰,導致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為了學員的安全考慮,學員參加培訓期間,特別是帶學員外出學習交流,非常必要購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但現行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不好開支,怕購買了違反資金使用規定,不購買帶學員的安全壓力非常大,建議上級項目管理機構修改制定明細、詳盡、周到的資金管理辦法, 讓下屬的培訓機構開支使用方便,降低資金使用風險,避免審計部門來審計發生違規也不知道。
4.需要填報的學籍管理表冊非常多、部分表冊設計不夠科學合理,程序復雜,建議累同的表冊刪除,統一制作一套簡明的表冊;
5.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管理系統不穩定、錄入的學員信息時有時無、問題多,最后學員評價時登錄慢或登錄不上去,建議盡快升級完善。
四、今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
1.外地學習交流。為切實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要改變走馬觀花式的到公司或企業或基地看一下、時間短學習不細、技術沒掌握、問題沒解決的學習交流,需要定期讓培育機構領導和相關教師進行外出學習,在與外地相關單位達成合作關系的情況下,帶領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出外學習新的種養植技術、管理經驗,少講理論、多進行實踐操作、現場答疑、并做好筆記的互動式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員的學習收獲。
2.多種課堂教學并舉。培育應從激發農民學習興趣、提升農民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意識,應用多種培育模式。第一,固定課堂模式。以鄉鎮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主要培育場所,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現狀及需求,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能的授課,理論課時間不能長;第二,田間課堂。主要以農民在實際經營生產期間遇到的問題入手,深入到實際農業生產中,強化專業技術教師與培訓學員在問與答中進行交流,幫助農民更好的解決種植問題、經營管理問題;第三,基地課堂。帶學員到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圍繞農業生產不同階段對生產技術進行全方位的講解,注重對現場教學情境的構建。第四,智能手機課堂。聘請專業教師教會學員智能手機的基本使用,特別是云上智農APP的熟練掌握使用,做為新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學會在手機上進行各方面知識的學習、交流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要幫助他們養成天天學習、終生學習、善于總結經驗、做好筆記的好習慣。
3.按需施教。培育應以農民需求為主,想學什么、想解決什么問題提出來,使其可依照能動意識選擇不同課堂方式,從而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提升農民對培育模式的認同感以及參與感。
4.先進事跡宣傳。培育后要積極報道新型職業農民的先進事跡,提升當地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重要性的認知,力爭在地區間營造積極向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熱潮。
5.加快認定管理。認定管理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的基礎和保障,只有通過認定,才能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各地要制定適合本地的認定管理辦法加快認定。
6.扶持政策落實。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的重要環節,只有配套相關的扶持政策,才能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農業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應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
7.應用輪訓機制。各地農廣校培育機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今后按照培育類型、專業要求符合條件的學員可能越來越少并且分散、將面臨學員組織難的問題,今后將對培育間隔時間三年以上的老學員開展第二輪培育,對培訓教師提出更高更大的挑戰,輪訓的學員不能仍然學習第一次的培育內容,要在鞏固原有農業知識及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新技術、新理念的進一步更新和深化,與時俱進開展提升培育質量。
五、結語
總而言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農村實現自身可持續化的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為更好適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新要求,上級應制定更為科學的項目管理辦法,農廣校應不斷創新培育模式、建立培育新機制,確實為鄉村振興培育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錄平. 推動職業農民培養 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對涇川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和思考[J]. 甘肅農業,2014(04):42-43.
[2]張險峰. 農業高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踐與思考[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7):100-101.
作者簡介:朱燦隆,男,職稱:農藝師,單位: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通海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