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教育正在進行重大改革,時代呼喚教育家辦學。教育家是怎樣的人?一線教師能否成長為教育家?作者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從鄉(xiāng)村的講臺走向國家級教師培訓的講壇,從鄉(xiāng)村教師成長為全國優(yōu)秀外語教學園丁,其思考與探索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擬從作者自身的成長故事中提煉出教育家成長的精神與規(guī)律,并對一線教師向教育家成長的路徑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旨在讓更多一線教師行走在追尋教育家的路上。
關鍵詞:一線教師;教育家;成長路徑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6
作者簡介:王黎香(1978—),女,湖南省資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教師,本科。
一、樂教:課堂是主陣地,生活即學習
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從課堂里走出來的,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體驗生活、學習知識的場所。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湖南省資興市皮石鄉(xiāng)中學,那是一個邊遠的山區(qū)學校,交通不便,辦學規(guī)模小,沒有多媒體教室,更談不上多媒體教學,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全靠教師們口口相傳。而且學生們還不會說普通話,連上課回答問題也基本是用當?shù)氐姆窖浴.斘矣闷胀ㄔ捄退麄兘涣鞯臅r候,沒有幾個學生能夠聽得懂。中國話都說不好,我這外語課該怎么辦呢?我試著走下講臺,走近學生,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fā)展”靠攏。還記得我的第一堂課,課題是西方“食物與飲食”。鄉(xiāng)下的孩子對漢堡包等西方食物,不要說沒吃過,就連聽都沒有聽過、看都沒有看過。在課堂上,我甚至聽到了學生們吞咽口水的聲音,但他們的臉上卻是茫然的表情,英語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天書”。于是,我從食堂找來兩個窩窩頭,中間夾一青菜,沾上肉醬做成了“皮石鄉(xiāng)漢堡包”,讓英語以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形式鮮活地呈現(xiàn)在學生們的面前,為學生們開啟了一扇神奇的英語學習之窗。鄉(xiāng)村的學生離家很遠,住在學校,吃飯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學生舉著自己做的“漢堡包”對我說:“A hamburger,a hamburger. Id like a hamburger...”學生們感到英語離自己并不遙遠,生活中處處有英語;英語學習不僅有用,而且有趣。后來,我終于有機會去市里參加教學比武了,才知道城里的多媒體教室那么大、城區(qū)的教師選手那么陽光、那么自信,自己的聲音通過擴音器居然還能發(fā)出一陣陣的回音,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而緊張的,我禁不住有點兒兩腿發(fā)軟。學生們用亮晶晶的眼睛望著我,看著他們可愛的樣子,我放下了自卑、忘記了膽怯,又重新找回了勇氣和自信。這節(jié)課,獲得了市級教學比武一等獎,也讓我明白了,教學就是兩分鐘的事情:一分鐘讓學生認識你,另一分鐘讓學生愛上你。發(fā)現(xiàn)學生、研究學生、解放學生,把自己變成學生再去教育學生,于是在英語課堂上,我仿佛變成了一個“英語狂人”,千方百計開展“說、唱、演、畫、練”等多種活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歷經(jīng)了“十年磨一劍”的艱辛,我?guī)е鴮φn堂教學的那份執(zhí)著,扎根課堂、堅持不懈。這十年,我從鄉(xiāng)村的講臺一步一步走向了全國大賽的舞臺,獲得了七次市級教學比武一等獎,兩次省級一等獎。2013年,憑借體驗式教學法的推廣實施,我獲得“全國優(yōu)秀外語教學園丁獎”稱號。
誰是教育家?李希貴校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教育家就在我們身邊,就在平凡的課堂上。”他曾深情地回憶自己的小學老師:“這位鄉(xiāng)村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對待我們。聽到我們的朗朗書聲,他開心地笑;我們犯了錯誤,他焦慮失眠;春天來了,他和我們一起野外踏青;下大雨了,他把路遠的同學帶回家里吃飯……他不但深愛學生,而且教育教學藝術(shù)高超,改變了無數(shù)農(nóng)村孩子的命運。我想,這樣的鄉(xiāng)村教師,就是真正的教育家。”我們更樂意接受李希貴校長對教育家的這一定義——它讓教育家接上了“地氣”,有了鮮活的“人”的氣息。在西方語境里,教師就是教育家,教育家就是教師,并無二致。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鄉(xiāng)村,在城鎮(zhèn),在都市;在身邊,在當下,那些人格高尚、默默耕耘、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們,就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讓教育家“從神壇走向人間”,從云端落到大地,這是中國教育之幸,中華民族之幸!但是,我們有一個發(fā)現(xiàn),教育家在當下的中國,似乎越來越成了一個頗為敏感的稱謂。你看,文學、藝術(shù)、醫(yī)學等其他領域的佼佼者,人們可以很自然地稱其為作家、藝術(shù)家、醫(yī)學家……他們本人也可以坦然地接受這樣的稱謂,感覺并無不妥。到了教育界,情況就有些微妙:除了那些一兩千年前的先哲前賢諸,如孔子、孟子和近現(xiàn)代蔡元培、陶行知等公認的大家,稱他們?yōu)榻逃也粫惺裁礌幾h;生活在當下的,正在教育大地上耕耘著的人們,無論耄耋老者還是青年才俊,如果有人稱其為教育家,一定會有人質(zhì)疑:他們能當?shù)闷鸾逃业姆Q號嗎?現(xiàn)在中國有教育家嗎?教育家是這么隨便叫的嗎?而那些被譽為教育家的人,也一定是再三婉拒、連連謙讓……在這個現(xiàn)象背后,隱含著這樣的潛臺詞:教育家是神圣崇高的,教育家是偉大非凡的!在這種語境下,教育家已經(jīng)被神化,其分量自然就非凡人所能承受。是的,教育家的成長是長期在教學一線工作中發(fā)揮作用、勤于實踐的必然結(jié)果。教師應力爭每一節(jié)課都講出水平,追求完美,超越自我,逐漸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并不斷豐富教學經(jīng)驗、完善教學思想、取得教學成就、積累專業(yè)聲望、收獲專業(yè)榮譽,這是普通教師力求成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二、善思:教研是催化劑,問題即課題
教學之路,我忙碌過,也收獲過。但當大數(shù)據(jù)時代來臨時,長在深山的我又被信息時代的海量信息給吸引了。農(nóng)村工作的經(jīng)歷還歷歷在目,鄉(xiāng)村教師電腦不會用、課件不會做、資料查不到,我深深地體會過鄉(xiāng)村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孤獨與無助,如何打造城鄉(xiāng)學習共同體成為我思考的問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4年我成功申報了湖南省小學英語優(yōu)質(zhì)空間課堂建設項目。我利用網(wǎng)站、QQ群、微信群,宣傳發(fā)動,分縣市區(qū)邀請了10名骨干教師加入團隊,隨后采取自愿報名、擇優(yōu)錄取的方法,吸納了一批優(yōu)秀青年教師。此時的我,終于不再是一個人奮斗,我有自己的團隊了。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僅僅用了三個月,我們就開發(fā)上傳了近萬條教學資源。一萬,說出來或許只是一個數(shù)字、一串字符,但是有誰知道有多少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們年輕的教師還在披星戴月地工作著、忙碌著……有誰知道我們在網(wǎng)絡上度過了多少個黎明前的黑暗,迎來清晨第一縷曙光。你看,我們年輕的老師正在明亮的教室給學生們上課,教室后面滿滿的坐著十幾位或者幾十位聽課的老師,而這節(jié)課已試教一遍、二遍、三遍……這一萬條資源就是這樣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優(yōu)中選優(yōu)、精益求精而開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
成長的路總是布滿荊棘,很快我們接到了反饋,問題聚集在資源過多,用戶不知如何選擇。于是,我們開始了更痛苦的抉擇——撤去了空間所有的資源,一切清零,一切又從零開始。白天我們有自己的工作,而晚上又經(jīng)常遇上網(wǎng)絡擁堵。一天深夜,我接到團隊骨干成員賀老師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她興奮地說:“王老師,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好辦法!凌晨三至五點網(wǎng)絡最暢通,那時的網(wǎng)絡可以帶著我們飛、帶著我們跑。”于是,凌晨三點至五點成了我們的“黃金工作時間”。就是這樣,我們跌摸爬滾,我們起早貪黑,將開發(fā)創(chuàng)作的近萬條資源最終匯編成了24冊,讓我們的老師們能夠做到“一鍵下載、終生受用”。一年后,空間課堂順利通過了評估,成為湖南省首批優(yōu)質(zhì)空間,我作為首席教師參加頒獎典禮并作經(jīng)驗介紹。
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的每一天都有層出不窮、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場景,但只有投身教育科研才能產(chǎn)生理性的思考、深刻的反思和獨到的總結(jié),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從而走上教育家成長之路。
三、勤行:研訓是助推器,培訓是種福的事業(yè)
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我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成長。2016年,我成為了郴州市名師骨干培訓師培訓團隊的一員。在培訓班上,我第一次接觸到“教師培訓師”這個詞,“站得穩(wěn)、盯得住、打得開、說得脆、不謙虛”,全國知名培訓師的十五字秘訣成了我練習的腳本。我對著鏡子,一遍又一遍地演習:將自己牢牢地貼在墻上,挺胸收腹,練習站功;嘴里咬根筷子,眼睛發(fā)亮,練習微笑;配合講稿,設計肢體語言,做到大方得體;美化音色,調(diào)節(jié)音量,讓自己的表達盡量干脆簡潔。
我所在的單位——湖南省資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也給予了我大量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而我珍惜并感恩每一次上課的機會。在一次新教師培訓中,我的講座居然在學員測評中獲得了100%的好評,這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信心。漸漸的,市里的培訓也開始向我拋出了“橄欖枝”。在每一次“送培到縣”“送培到校”活動中,我都以百分百的認真態(tài)度來對待,很快我就成為了市培的核心成員。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我的母校——湘南學院的邀請,為教育部“國培計劃”農(nóng)村小學英語骨干教師班做專題講座。這是我第一次上國培班的課,我感到很榮幸也很自豪。在我走進母校的那一天,我絕對不會想到有一天我能重新回到我的母校,而且是作為一名國培專家來母校講課。那一刻,我的心里有點小驕傲,有點小忐忑,我認真地作好了上課的準備。講座后,老師們不約而同地熱烈鼓掌,說我的課堂“真實、有效、激情、接地氣、可操作”,好多人找我要聯(lián)系方式,有的教師甚至把我講座中的話語作為QQ簽名。說實話,我當時心里十分得意,暗暗驚喜。我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老師,怎么能來到高校講課,而且是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骨干教師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得,居然得到真誠的認可與肯定。這是意外,更是驚喜!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家不僅自身素質(zhì)高,還要帶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育工作者將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傳播,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引領教育改革的潮流,這是從教師角色的“小我”向著教育家角色的“大我”蛻變的核心路徑。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讀了十幾年書,又教了十幾年書后,我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能夠背上書包去北京上學,是精英教師的培訓實現(xiàn)了我的夢想。誠然,教育家不是培訓出來的,但培訓可以成為教育家成長的“助推器”。在北京師范大學精英教師高研班,我努力學習,爭取將所學的知識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力,在這個更大的平臺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這一年,成都師范學院、吉林師范大學也邀請我在小學英語國培班授課了。
從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擴音器里傳出的回音都能嚇得我兩腿發(fā)軟、心驚膽顫,而如今即使站在“湖湘教育家大講壇”上,我都還能夠揮灑自如地分享我的故事,我想這就是一種成長吧!而未來教育家成長的速度,取決于當下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努力的程度;未來中國教育站立的高度,取決于現(xiàn)在我們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的深度。只要我們堅持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就會收獲一路歡歌。
參考文獻:
[1]王月玲.行走在追尋教育家的路上[J].中小學校長,2012(4):57-58.
[2]王曉燕.走向教育家——教師的使命與追求[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3]方展畫.讓教育實踐者成“家” 讓教育家成群體[J].人民教育,2008(Z1):3-5.
[4]楊九俊,王一軍.教育家群體:從自然涌現(xiàn)向自覺成長——以江蘇教育家培養(yǎng)為例[J].人民教育,2014(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