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幼兒園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為幼兒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更需要能夠正確指導幼兒讀書的成人閱讀者。
關鍵詞:家園共育;閱讀習慣;養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27
作者簡介:胡莉莉(1983—),女,山東濱州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一、緣由
首先,我們經常思考:圖畫書對于學生意味著什么?圖畫書所展現的畫面或者故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奇的世界,或是一次從未有過的經歷。其次,許多家長對幼兒閱讀的關注熱情很高,但對幼兒閱讀的認識存在誤區,比如認為幼兒閱讀就是識字,或看圖講述等。最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學前階段兒童書面語言準備提出了一系列目標和要求,如喜歡聽故事、看圖書等。基于以上三點,筆者作出了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閱讀習慣養成的問題導向。
二、實施過程
(一)實施活動前期——打造愜意環境,“促”閱讀
一方面,教師充分利用物質環境的教育功能,在布置環境時注重美化、兒童化、教育化,注重幼兒與環境之間的有效互動。結合幼兒園“閱讀吧”內容和種類豐富的繪本、畫冊以及班級大長廊的活動空間,以班級家長委員會融入并參與活動的形式,為幼兒營造閱讀氛圍,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如打造溫馨的閱讀長廊,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書香氣息;教師召開家長委員會議,解讀閱讀實踐方案,爭取各方建議;聯動家長親友團,啟動書香班級倡議等。另一方面,教師積極創設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讓環境成為一個讀書世界的磁場,激發幼兒閱讀的愿望。
(二)實施活動中期——培養良好習慣,“保”閱讀
1. 家園協作,常規閱讀習慣的養成
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悉心付出,教師攜手家長為幼兒營造閱讀氛圍,建立常規閱讀。如師幼共同制定閱讀規則,保證閱讀時間,掌握閱讀姿勢、取書放書的規則、借書還書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圖書修補要求,使幼兒認識書的基本結構、翻書方法等,培養幼兒與書籍的感情,為幼兒有效閱讀奠定基礎。
2. 家園攜手,開展閱讀習慣養成的特色活動
(1)開展“圖書漂流,資源共享”活動,培養幼兒分享意識,共享閱讀資源。圖書漂流區設有漂流書袋和漂流書架;兩周為一周期,每期每位幼兒帶2本書;新漂流書置放在書袋,漂流后選一本書置放于漂流書架。
(2)開展“我的閱讀記錄,記錄閱讀歷程”活動,采取多元記錄方法,激發幼兒閱讀興趣。如讀什么書、閱讀收獲、新學詞語等內容,教師本著賞識和鼓勵的態度,不斷樹立幼兒相互交流的自信,豐富幼兒認知儲備,激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激發幼兒表達愿望,提高幼兒的表述能力。
(3)“互聯網+我是電臺小主播”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親子閱讀興趣,推進幼兒閱讀習慣的養成。利用多媒體多元化平臺,創建微信故事群,手機下載App“荔枝電臺”,每個幼兒注冊賬號,實現每日一分享。
(三)實施活動提升階段——開展創意活動,“增”閱讀
(1)開展主題沙龍“家園攜手共育 引領親子閱讀”先行實踐活動。本次活動通過現場執教和討論交流兩個環節,著重解決親子閱讀中的實踐誤區,引領家長掌握正確的親子閱讀方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
(2)開展“辣媽酷爸進課堂”活動,一方面提升家長對圖畫書閱讀的引導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不同的講解人,多角度解讀圖畫書,使幼兒們接受不同的觀點,讓幼兒的世界變得豐富而多樣。
(3)園本文化巧拓展,童話劇場憶經典。教師結合豐富的園本文化,發揮個人教學特色,充分開發幼兒園童話長廊的資源,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情景協作式舞臺演繹經典童話故事,家園攜手致敬經典,共同托起夢的翅膀。
三、創新效果和亮點
(一)幼兒發展
教師通過組織幼兒閱讀習慣養成的系列活動,幫助幼兒建立了喜歡閱讀、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形成了寬松愉快、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激發了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和閱讀興趣,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教師成長
教師養成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教師依托園本課程,創意人本特色,深化班本文化,構建了家園合作視野下幼兒良好閱讀習慣養成的策略模式。
(三)家長工作
教師為廣大家長針對親子閱讀和幼兒自主閱讀習慣的養成提供了適宜的、可行的指導策略,帶動了全班乃至全園家長的參與熱情。
參考文獻:
[1]葉曉佳.打開天窗,讓幼兒愛上閱讀——家園共育下“21天”閱讀習慣養成記[J].家教世界(現代幼教),2017(10):54-55.
[2]李祥朝.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刊),2016(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