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翔 方俊
摘 要 漢語作為一種交流語言,也是中國的國家象征。對于新疆的少數民族而言,學習漢語已然成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學生們學習漢語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少數民族教育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新疆的漢語教育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以來,在維護國家統一、縮小新疆與內地發達地區間差距、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學習、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以及提升新疆少數民族整體素質等方面,均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少數民族 漢語教育 新疆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15
On the Role of Promoting Ethnic Minority Chinese
education to Xinjiang's Development
LI Yixiang, FANG Ju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00)
Abstract As a communication language, Chinese is also a national symbol of China.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learning Chines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Students' desire to learn Chinese is growing stronger, and minority education has also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50s,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Xinjiang has maintaine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narrowed th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ed regions in Xinjiang and the mainland, strengthened exchanges and learning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passed on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e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Key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hinese education; Xinjiang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民族特征之一,也是人類交流思想的媒介;且語言這個載體可以體現出民族的習俗、文化傳統、思維方式以及表達方式。因此,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少數民族人口占大多數,因而少數民族教育是新疆教育的主體,而漢語教育又是新疆少數民族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雙語學習”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在我區,切實做好語言文字工作,大力推進漢語學習,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①新中國建立之初,黨和政府就擬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為新疆漢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質量穩步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在各中小學中廣泛開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新疆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人才,也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及促進民族團結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②習近平就曾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說:“把教育搞上去,是實現新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基礎;要扎實辦好義務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積極推進雙語教育和職業教育,幫助新疆各族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他們帶來更多發展機遇。”③
1 維護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臨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戶,也是歐亞大陸通道的重要樞紐,新疆的發展與穩定,關乎到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每次參與實施暴恐的暴恐分子大都是南疆偏遠地區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受到宗教極端思想的侵蝕,有的沒有接受過學校的正規教育,導致知識思想匱乏,精神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扭曲;還有的家境貧寒,家住偏遠落后的地區,所以這一撥人極容易受到宗教極端分子的煽動。可見,維護新疆社會情勢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意義重大,而想要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基礎在人,環節在教育。
習總書記來新疆視察工作時,再次強調了各民族之間要互相學習語言的重要性,新疆自治區的領導也多次指出,各民族間互學語言文字,是關系到新疆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新疆陸陸續續建起了幾千所學校,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民族教育統計)》1999的數據表明:“1949-1994年學校數由1335所發展到7117所,高校增長了20倍,中等技術學校增長了107倍,普通高中增長了146倍,初中增長了248倍。”④“為了加強漢語教學質量,教學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形式多種多樣,已經形成了小學、中學、中專和大學的漢語教學體系,有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也有廣播電視和自學的漢語高等教學模式;漢語教學在總體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型設置、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測試等方面均形成了具有新疆特色的漢語學科體系。”⑤這使得新疆在短時期內發展和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建設型人才,從新疆的政治到經濟到文化建設,他們已經做出了上一輩無法相比的貢獻。可見,只有掌握漢語,我們才有可能學習和理解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才有可能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科技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