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話教學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對話教學可以使師生雙方在彼此平等、彼此接納和彼此敞開心扉的基礎上實現思維的碰撞、能力的互補和情感的融合。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對話教學特別關注教學過程的教育意義,它把一味灌輸的傳統教學方式轉化為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多方面地促進歷史教學價值的全面實現。
關鍵詞:創造性教學;對話教學;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16
作者簡介:石文群,女,湖南省溆浦縣第一中學歷史教師,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懷化市歷史學科帶頭人。
以追求人性化與創造性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對話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態引起關注與熱議。相對于“獨白式”的教學而言,對話教學更注重教與學之間的交互,更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和行動。目前,就對話教學,教育界基本上持的是肯定態度,特別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羅·沸萊雷,他反對“講授式教學”(當然,講授式教學也有其優勢,講授中也有心靈的對話),強烈主張“對話式教學”。他在他的《被壓迫者教育學》中說到:“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對于這種觀點,我很是認同,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勞動的形式以語言為主要方式,那么,對話就當然成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對話教學被認定為優秀教學一種本質性標識的教學方式,如何開啟高中歷史教學的成功之路呢?本文以《宋明理學》為例,淺談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對話教學。
一、何為對話教學
“對”,從“丵”,從“口”,從“寸”,意為一只手拿著點燃的蠟燭,為“答”“互相”“相向”等意;“話”,從“言”,從“舌”,為“說”“談”“告訴”等意。顧名思義,“對話”意為相互交談,點亮對方?,F代意義的對話式教學,意為以師生平等地位為前提,是教師為深刻把握文本,訓練學生能力而組織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多元交流活動。其中,師生對話表現為提問、回答、交流、探討等,本質上是心靈的相互溝通。生生對話表現為學生之間的一種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關系。生本對話表現為學生用已有的經驗、知識、情感去體驗、理解文本,建構意義世界的過程。在諸多對話中,師生之間對話的成功是課堂成功對話教學的首要條件。
二、對話教學之道
“對話教學”并不是一種新的教學形態,它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對話”,即“產婆式”。《論語》所記載的孔子與其弟子的問答應該就是我國古代對話教學的濫觴。時至今日,借先人的做法和經驗,重新審視和思考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行為,怎樣的課堂“對話”才是行之有效的對話教學呢?
1. 落地歷史學科素養,實現有效對話教學
有價值、有意義、有品質的對話教學一定是能促進學科素養落地的教學活動。2017年的盛夏,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與《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編輯部在四川省成都市主辦了“學科素養與歷史教學”的全國學術研討會。在這次學術盛宴上,就“落地歷史學科素養”的探索引起會場成員熱議。歷史學科素養作為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應形成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對話教學的具體情節、細節設計中,如何與歷史核心素養實現無痕鏈接呢?
課例:《宋明理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3課)
(1)借名校文化追問歷史。上課伊始,教師出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訓。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出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出自: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
學生齊聲誦讀后,師生用所學的語文、歷史知識解釋校訓的內涵,了解它們的出處。之后,教師引導:“儒家文化為什么在我國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自春秋興起,深深影響至今?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就是它能不斷地隨時代的需要吸收其他學派的精華,豐富發展自己,賦予自己強大的生命力,用現代的詞就是與時俱進吧……”由此導入,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一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理學出現。
導入環節,教師從身邊的名校文化入手,結合史料,加上專業的分析與解讀,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與現實文化對話中,了解到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價值和現實意義,逐步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進一步探究儒學的發展和時代內涵,實現家國情懷的素質培養。
(2)借史料探索“理學”之緣——尋理。“凡事有果必有因,宋代之前,是怎樣的時代造就了這次影響巨大的儒學復興運動?”教師出示與南北朝、五代十國、隋唐、宋朝時代有關的重要歷史材料,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尋找理學形成的時代背景。
材料一: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督洗骸?/p>
材料二: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獨W陽修《新五代史》
(馮)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當是之時,失臣節者非道一人?!抉R光《資治通鑒》
(3)借歷史人物神入“理學”——析理。依次出示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圖像、生平、析理的故事和著作史料,師生共同閱讀分析儒生論述“理”為何物。
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借《江南春》《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等史料,師生共同解讀、討論,從材料的關鍵信息出發,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掃描”和“檢索”,總結相關問題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史料、教材對話,在合作探究理學形成的社會背景中生生對話。教師再引導學生解釋史料,了解南北朝、五代十國的時代特征,形成師生對話。不經意間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的素養訓練。在第三個教學環節,教師借歷史人物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遙遠的時代,移情那個時代與社會群體的心態,與歷史人物對話,實現“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的素養訓練。
2. 巧妙設計課堂問答,實現有效對話教學
“對話教學的起點必然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也是引導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的心理起點?!笔堑?,歷史中司空見慣的史料和事實,如果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會使對話教學煥發異樣的光彩。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歷史學習,高品質的問題能夠驅動學生有效與歷史對話,揭示歷史材料或事實隱蔽的意義。課例《宋明理學》的第四個教學環節:借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評說理學。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出示文天祥、秋瑾等人的圖片和英雄事跡、古今校園文化、貞潔牌坊背后的血淚,以及史學界最新研究理學的動態材料,教師設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根據以上的圖片、文字材料,他們分別反應了怎樣的價值觀,是怎樣的思想文化在指引著他們,你是怎么評價的?”
課堂問題設計“巧”在什么地方? ①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讀懂問題,根據問題鏈接到已學的知識,朝著設問的方向和目標去分析、思考。同時,學生又不能輕易得出結論,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②問題的設計重在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一個人頭腦的思維就是一個人的素質,培養學生的素質就是擴大學生思維維度,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歷史學習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史實,而是要求學生對歷史有真正的理解,具備歷史的思維。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包括歷史的領悟、歷史的分析與闡釋、歷史的研究等。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的方向,提升理解知識的智能和智慧。
“教師的職責現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的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結果的創造性話題,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和鼓勵?!币痪€歷史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用自身的教養和學養,與學生進行高品質的歷史教學對話。
參考文獻:
[1]李惠軍.沉潛課堂,傾聽歷史深處的回音[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7):30-34.
[2]方 穎.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高中歷史對話教學策略——以北師大版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課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4):92-94.